登录

从“减重”到“治胖”:一场关于健康长期主义的觉醒



速读:”李拓强调,肥胖症是一种需要科学治疗、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 据南方周末联合诺和诺德发布的《2025年都市人群肥胖症认知与行为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高达84%的受访者将肥胖及肥胖症归因于“缺乏自控力、不自律”。 “正名”之后,“变化还是非常明显的,这一两年,我们在门诊发现大家对肥胖症有了更多认知,新的(治疗)手段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超重或肥胖人群会主动来医院就诊,还有一部分哪怕目前没有任何其他代谢疾病,也希望能够让自己的体重回归到一个更好的状态。 曾是医生的周霞萍感慨,对于需要长期管理的肥胖症,医患之间是“双向奔赴”的合作伙伴关系,患者只有和医生达成一致的治疗目标,才能携手向前。 基于对代谢疾病、肥胖疾病的深度研究,诺和诺德研发了司美格鲁肽分子,对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带来一系列的获益。

从个人意志力的反复挣扎,到医院门诊里的专业干预,再到肥胖症院内外的科学管理闭环,只有树立起科学减重的长期主义,通过多方力量的共同协作,我们才能真正从“减重”的焦虑泥潭中走出,通往健康轻盈的未来。

文|柏诗

连续两年高考失利,背负父母期望的压力,19岁的张蔚明夜夜报复性进食,体重如雪球般越滚越大——两个月暴涨40斤。

2023年,体重已达220斤的他被带到上海长征医院内分泌科。“我知道父母说的是对的,但就是管不住自己,暴饮暴食之后,又产生了更多的自我唾弃。”在主治医生李拓面前,张蔚明才终于袒露内心的真实想法,李拓看见这个年轻人眼里闪过一丝羞愧。

医院门诊里,这样的故事并不罕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儿童青少年,在体重失控的边缘挣扎。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2020年)》显示,我国每2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超重或肥胖,6-17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也达到了1 9% ,且呈持续上升趋势。

超重和肥胖的广泛流行,正悄然改变中国的健康版图,也让“体重管理”从个体行动上升为国家公共卫生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全民减重”的背后,陷入体重焦虑与循环挫败的人也越来越多。

科学减重才能健康轻盈,体重管理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关于健康长期主义的觉醒。

“正名”后的全民减重,

又陷入数字焦虑?

地铁里,花式刷屏的健身广告和运动标语;工位上,频繁出现的减脂代餐和“白人饭”;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自带热搜体质的减肥秘籍和健身笔记……上自80岁卧推的老人,下至2岁体训的萌娃,从健身房、体育场到公园、步道,甚至医院的减重门诊,都成为热门“打卡”地。

体重管理正席卷线上线下生活,全民减重似乎已成为时代共识。

背后的原因并不难理解。基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国是超重和肥胖成年人数最多的国家(4.02亿),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到2050年,预计中国的成人超重和肥胖人数将达6.27亿 [1] 。

诺和诺德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周霞萍回忆,她三十多年前从医时,肥胖并不常见,多是营养不良的患者来就医。三十多年间,肥胖症不仅发展为全球健康挑战,也成为中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 [2] 。早在1997年被WHO定义为疾病的肥胖症,也逐渐被视为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复杂慢性疾病,引发社会多方的重视与行动。

为了系统性防控肥胖,体重管理作为一项“国事”,提上全民日程。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先是联合其他15部门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又进一步制定了《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以下简称《指南》),强调遗传、生活方式、精神心理、睡眠习惯、疾病和药物、环境和社会因素等都是肥胖症的风险因素,多学科协作(MDT)可有效提升肥胖症诊疗水平。

“正名”之后,“变化还是非常明显的,这一两年,我们在门诊发现大家对肥胖症有了更多认知,新的(治疗)手段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超重或肥胖人群会主动来医院就诊,还有一部分哪怕目前没有任何其他代谢疾病,也希望能够让自己的体重回归到一个更好的状态。”但李拓也表示,她在临床中见到了无数像张蔚明一样的患者,将肥胖视为自己的失败,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全民减重热潮的另一面,催生着新的焦虑。对速度和外形的极致追求,“暴瘦法”“邪修减肥”“断食出骨感”的流行之下,是越来越多人陷入体重秤上的数字焦虑,体重反弹责备自己的身心双重负担。据南方周末联合诺和诺德发布的《2025年都市人群肥胖症认知与行为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高达84%的受访者将肥胖及肥胖症归因于“缺乏自控力、不自律”。

数据来源: 《 2025年都市人群肥胖症认知与行为调研报告》

“这不是个人成败,或只是意志力的问题。”李拓强调, 肥胖症是一种需要科学治疗、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 要摆脱减重焦虑,首先要正视肥胖症的复杂性和体重管理的长期性。

一场漫长的“肥胖感冒”,

从不是“单打独斗”

面对张蔚明长期处于和父母对抗,并深陷“自己是个loser”的状态,李拓立即纠正他的错误认知,“肥胖不是你的错误,它就像一个比较漫长的代谢感冒,你也会接受一些治疗,或是吃一些‘感冒药’。”

“代谢感冒”背后,是肥胖症对健康全系统、多方面的影响,超重和肥胖与超过200种疾病相关,不仅是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的心理负担也不容忽视。李拓介绍,减重门诊通常是MDT会诊,除了自己所在的内分泌科,还包括外科、营养科、康复科、心理科等等,“每个阶段,参与的学科是不一样的”。

临床上,肥胖症诊疗通常遵循三级干预手段: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医生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 治疗前,张蔚明做了综合代谢检查,发现转氨酶、血脂、尿酸均有升高,伴有严重的脂肪肝,“孩子年纪还小,只有19岁,胃对免疫系统也很重要,所以当时没有考虑外科切胃。”李拓决定前期以内科治疗方式为主,结合生活方式干预,并为张蔚明设定了短期-中长期-长期的综合目标。

“我们最终的管理目标,不是说瘦就可以了,一定是要有利于健康的减重。”两个月内,张蔚明的各项代谢指标通过药物控制在了正常范围内,接下来则是体重降15%-20%的一年期目标。但半年后,出现了令李拓担忧的情况,并非减重效果不佳,而是目标超额完成,“减掉了15公斤,他很开心,但是我们觉得这个体重降得太快了”。

快速减重,减掉的往往不是真正的脂肪,而是水分和骨骼肌肉,容易出现脱水、骨质疏松、腰椎间盘突出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一定要进行长期规范的科学管理,减重是为了让身体更健康。 ”李拓提醒。

在严格控制目标下,张蔚明放缓了减重速度,同时遵循医生建议,增加了平板支撑等不损伤膝关节的耐力运动。两年后,他跑来医院,兴奋地和李拓分享自己不仅成为了一名健身教练,还重新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他彻底摆脱了自我厌弃的情绪,还计划去参加选美大赛。

李拓欣喜于张蔚明由内至外的改变。曾是医生的周霞萍感慨,对于需要长期管理的肥胖症,医患之间是“双向奔赴”的合作伙伴关系,患者只有和医生达成一致的治疗目标,才能携手向前。

体重管理 不是一场孤军奋战的“自我救赎”,而是一场需要专业干预、多学科协作的“长期团战”。

超重或肥胖人群在减重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平台期、复重等情况,如果急于求成,可能导致出现快速减重又迅速反弹的“溜溜球效应”,不仅损害身体健康,还会从心理上产生自我否定。《报告》显示,近半数受访者仅能坚持减重1-3个月,坚持6个月以上的不到四分之一。

数据来源: 《 2025年都市人群肥胖症认知与行为调研报告》

对于早期容易放弃,或是接受非药物、非外科干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复重的病人,“我们会进一步用GLP-1类药物、代谢手术等方式,这对患者重拾自信心,增加依从性,是非常重要的。”李拓强调,无论药物还是手术,都是阶段性的辅助治疗手段,生活方式干预仍需贯穿体重管理的始终。

科学减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管齐下的循序渐进。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为了拥抱更健康的人生,为身体“减负”,为健康“加分” 。

科学减重的健康长期主义

“体重管理年”并非仅是一个为期三年的全民行动,而是希望借此养成全民健康体重的管理意识与长期行动。2025年,“健康体重管理行动”作为一项独立行动被纳入“健康中国行动”,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基本形成”的行动目标。肥胖的科学有效防治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关键一步,更是一项需要社会各界协作的系统性工程。

早在一个月前,进博会就已官方发布预热,将在农食、消费品、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等多个展区汇聚全球领先的体重管理创新技术及产品,从膳食、运动到医学,全方位助力健康生活方式。

2025年11月6日,第八届进博会现场,“轻盈小屋”科学减重体验空间前,观众排起长队。屏幕前,体验者可以通过AI视觉识别互动技术看见卡通版“变胖或变瘦的自己”;而在另一侧,则可以通过专业仪器测量BMI、体脂率等精准数据,同时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及健康风险提示。“可能瘦也不代表健康,但胖却会给身体健康带来那么大的风险。这不只是好不好看的问题了,当你看见风险才更容易生出行动的勇气。”现场观众体验后感叹。

“轻盈小屋”是诺和诺德打造的首个聚焦肥胖症健康管理的沉浸式体验空间,以“认知提升—科学诊疗—长期管理”三大环节递进展开,串联起肥胖症防治的全周期场景。“轻盈小屋”是一种理念的具象呈现——帮助公众从被动认知走向主动管理,从短期减重走向健康长期主义。从创新药物研发、专业诊疗、数字化管理到健康教育,科学减重的社会肥胖防控生态圈正在构建。“对于诺和诺德来说,这既是机会,更是责任。我们积极参与推动肥胖症认知建立、提升疾病预防意识、推动肥胖症防治体系的建立。”周霞萍表示,应对挑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携手,一起努力来战胜肥胖症。

“轻盈小屋”科学减重体验空间 。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南方周末再次携手诺和诺德举办了“体重减一点,健康久一点”肥胖症科普专题活动,医生、媒体、企业和公众代表齐聚展区,围绕肥胖症的认知、诊疗及长期管理等议题展开对话,共同探讨体重管理的科学路径。

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在现场分享自己从260斤到160斤这100斤的减重之路,他表示自己在减重过程中也逐渐意识到“减重跟个人意志没什么关系,而是多方合力的一个结果。要善于利用社会网络,包括自己的朋友圈、减重医生、诺和诺德这样的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找到改善自己身体健康的良药”。不仅是控制体重,更是对健康的长期投入,“自己在生活方式上彻底变成了一个按科学方法行事的人”。

“在肥胖治疗过程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就是(养成)健康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普外科、减重代谢外科主任医师顾岩教授回应,并从医学角度进一步阐释,无论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是为了重建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体重下降得过快,甚至会危及生命,所以我们倡导科学减重,你才能保证健康状态。现在有了药物的帮助,有了技术的进步,才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应对。”

过去几十年,减重药物研发之路可谓在曲折中前行,疗效不佳、副作用严重,肥胖或超重在国内临床治疗中一直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而GLP-1类药物的出现,被视为肥胖症治疗领域的“分水岭”。

“对创新药来说,第一步就是要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再去寻找它的靶点,通过创新设计分子精准识别靶点,进行针对病因的治疗。基于对代谢疾病、肥胖疾病的深度研究,诺和诺德研发了 司美格鲁肽 分子,对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带来一系列的获益。”诺和诺德大中国区医药和质量部企业副总裁张克洲同时强调,体重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患者的健康长寿,驱动点就是患者真正认识到肥胖是一种疾病,而驱动这个时刻的到来需要多方合作。

正如活动最后,来自医学界、企业、媒体等各领域的嘉宾共同发起“科学减重,健康轻盈”倡议,希望帮助更多人放下对肥胖的误解与偏见,用科学的钥匙开启体重管理的长期主义旅程。在“轻盈小屋”里,诺和诺德为患者提供的整合解决方案和全方位长期守护,正在让这趟健康旅程更轻盈。

活动 现场, 嘉宾共同发起 “科学减重,健康轻盈”倡议 。

从个人意志力的反复挣扎,到医院门诊里的专业干预,再到肥胖症院内外的科学管理闭环,只有树立起科学减重的长期主义,通过多方力量的共同协作,我们才能真正从“减重”的焦虑泥潭中走出,通往健康轻盈的未来。

( 文 中 张蔚明 为 化名。 若 您想了解相关健康与疾病知识的信息,请咨询更多医学专业人士。诺和诺德对本文亦有贡献。 )

[1] Ng, Marie, et al.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prevalence of adult overweight and obesity, 1990–2021, with forecasts to 2050: a forecasting study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 The Lancet 405.10481 (2025): 813- 838.

[2] 国家卫生健康委 . 《肥胖症诊疗指南( 2 024 年版)》 .

主题:肥胖|减重|健康|中国|体重管理|肥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