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无差别杀人犯的档案:震惊日本的“史无前例的凶杀犯罪”

为了抗议他们所感受到的边缘化,这些男性需要极力彰显他们的霸权型男性气质。最简单的方式便是将枪口转向更为弱势的社会群体,通过杀害步行者、女性、学生等手无寸铁之人,并在旁人注目下公然无饰地杀戮。
南方周末记者 陈荃新
责任编辑:李慕琰
当地时间2018年6月8日,日本东京,秋叶原杀人事件十周年当天,民众赴事发地祭奠祈福。(视觉中国 图)
2008年6月8日,周日清早,把自己的游戏盘、同人杂志、游戏机和一把飞刀送给了朋友之后,加藤智大驾驶着刚租的载重2吨的货车,前往日本东京。车里装着他两天前在武器店买的匕首套装等刀具。路上堵车有些严重,早上出发时还在下雨,到达东京时已经放晴了。
11点45分左右,加藤智大来到了秋叶原,这里是历史悠久的电子产品集散地,同时也是全球知名的二次元文化圣地。他打开手机,在自己创建的论坛板块里写道:“要在秋叶原杀人/开车冲进去,开不了车的时候就用刀。”50分钟后,他无视十字路口的红灯,开着货车冲进秋叶原步行街,对路人进行冲撞和碾压,随后下车拿着匕首捅伤周围群众。7人死亡,10人受伤。
这起恶性事件在当时的日本举国哗然,是近三十年来死伤最多的同类罪案,并且案发之后出现大量模仿犯罪和犯罪预告。
随后展开的调查发现,行凶之前,加藤智大一直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的杀人预告,“想做的事情——杀人;梦想——独霸电视屏幕”。秋叶原无差别杀人事件被日本国内称为“史无前例的凶杀犯罪”。
与一般认知里的“变态杀人狂”相反,加藤智大可谓“平凡”——他戴着黑框眼镜,外表斯文;在自己喜欢的汽车制造业上班,事发前刚拿到续约。调查还发现,加藤“在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多到超乎想象”。
这让学者中岛岳志感到困惑:为什么一名如此普通的25岁男性,会作出如此残暴的行为?到底是什么推着他一步步走向深渊?
中岛岳志是日本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他深入追踪案件十余年,整合海量庭审记录、相关人员访谈、凶手自述,探访加藤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绘制了一幅全面而深刻的犯罪心理画像。2025年6月,《失控的孤独——一名罪犯的心理画像》(下称《失控的孤独》)的中译本出版。
“无差别杀人”在中国语境中被更多称为“报复社会”,在西方语境里也被称为“谋杀性自杀”(murder suicide)或者“扩大性自杀”(extended suicide)。定义上虽有些微不同,但都具有类似的特征:行凶者长期对自身处境有着强烈不满、行凶前考虑过自杀、并无特别的行凶目标。
在《失控的孤独》一书中,中岛岳志对加藤智大从幼时家庭到最后选择杀人的一生进行了梳理。在中岛看来,压抑的成长环境、不顺心的工作,以及在现实和网络上的情感受挫,都成为加藤作出暴力行为的动因。 “处理自
主题:凶杀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