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社区质量决定未来经济成就?一座20年的社区给孩子的礼物



速读:2024年4月,广州启动青年发展型城市街区营建计划,推动各区建设一批青年发展型街区(社区、园区)。 事实上,内地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政策也在逐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孩子们的未来不仅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所生活的社区环境、文化氛围和邻里关系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汇景新城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社区活动。 物理空间的安全性、学习资源的可及性,往往被认为是衡量社区儿童友好与否的重要指标。

文|吴轶凡 编辑|林青

即便在全球多地游学,Lavender仍保持着用镜头记录汇景的习惯。她对这个儿时生活的社区再熟悉不过,比如上学迟到的时候知道如何穿过树林,从侧门进入学校,躲过值日生的检查;放学后如何一个电话将同学召集到游乐场。

同样在这里长大的Lawrance和Joe印象最深的,则是放学之后好多同学在社区“疯跑”,林荫大道、小广场,都有着不同的玩法。

位于广州的汇景新城是一座沉淀20年的社区,从这里长大的孩子,被形象地叫做“汇二代”。他们中的许多人,阅尽千帆,又回到了这里,拥有了自己的居所。对许多“汇二代”而言,汇景给予的不仅是成长空间,更是一种“流动中的稳定感”——当他们在日本农场换宿、在埃及潜水,手机里家人分享的社区日常,始终是他们与世界对话的精神坐标。

他们为何钟情于此?这座社区,又如何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并在情感深处刻下烙印?

一项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成果或许可以给出答案。以著名经济学家拉杰·切蒂(Raj Chetty)为首的研究团队,利用美国税务与教育数据,以大数据与经济学研究方法,对数百万儿童的成长路径进行了长期追踪,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儿童成长的社区质量,与其未来的经济成就成正比。孩子们的未来不仅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所生活的社区环境、文化氛围和邻里关系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秘密基地”的价值

Lawrance和Joe今年读大二,一个在英国伦敦,一个在美国罗德岛州,但回忆起一同玩耍的童年生活,却有着足够的默契——湖边肆意奔跑的快乐,山脚下“秘密基地”的探索,无数玩滑板和打篮球的时光……

在这些“汇二代”心里,汇景不只是童年的乐园,更是具体的“故乡”——家、学校、早餐店,还有和小伙伴挥洒汗水的球场。

物理空间的安全性、学习资源的可及性,往往被认为是衡量社区儿童友好与否的重要指标。

在汇景新城,两公里长的中央景观长廊串联起整个社区,首先为孩子们建立了相对安全的探索空间。社区内还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书巢”提供安静的阅读空间,2.2万平方米的亚太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定期举办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而高尔夫球场、网球俱乐部,更是助力孩子们养成健康的体魄与心智。

汇景社区的两公里绿化长廊

学术研究表明,社区公共空间对儿童健康、认知、社会性和情绪等方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例如,类似“秘密基地”这样的冒险性游戏(risky play),能为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有利于其感知觉统合发展。 [2]

不过,拉杰·切蒂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更强调源于社区整体氛围、文化与结构性因素所构建的“软环境”,他们认为这类环境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孩子的价值观、行为模式与发展预期。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将拉杰·切蒂团队的研究结果概括为,在最优质的社区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其成年后年收入平均比其他地区高出12%;而当一个社区在教育水平、家庭结构与社会凝聚力等方面每提升一个标准差,儿童成年后平均收入可提升13%。 [1]

梁海明特别强调,这项研究并非个案观察,而是建立在海量数据与多变量回归模型基础上的系统性分析。在研究中,拉杰·切蒂教授和团队归纳出三个可量化、具预测力的社区指标:其一,大学以上学历居民比例,反映社区的教育氛围与知识资本,对孩子的学业期望与文化认同具有深远影响;其二,双亲家庭比例,代表家庭结构稳定性,是儿童获得情感支持与行为规范的重要基础;其三,人口普查问卷回收率,象征社区的社会凝聚力与居民参与度,体现出集体责任感与社会资本。 [1]

对照这几项指标,或许能管窥汇景新城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哪些影响。根据共青团广州市天河区委会公众号发布的文章,汇景社区是典型的青年型社区,社区内青年人数(18-35岁)有2930人,占比超过20%,主要以院校师生、企事业单位员工、社区居民青年为主,整体文化学历层次较高。

在汇景新城的住户访谈中,也出现不少高校教师、科技创业者、企业高管角色,他们对教育环境非常关切,有着自己对优质社区的要求。

汇景新城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社区活动

至于家庭结构的稳定性,则可以听听这里的住户故事。李妍(化名)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在汇景置业后感觉这里生活舒适,于是陆续将公婆和父母都推荐到汇景居住。而孩子们也能享受父母双边亲人的就近照顾,形成大家族氛围。

最令她感慨的是,汇景的邻居无论散步还是运动,带着两个或者是多个孩子的父母,一样可以淡定从容。于是,李妍夫妇很开心地迎接了第二个孩子。

此外,汇景新城的邻里互动频繁且充满温情——家长们自发组织的亲子读书会、周末的家长烧烤聚会、跨国邻居共同维护社区花园。这些活动说明社区的凝聚力和居民参与度并不低,这能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充满正能量和温暖的社交环境,帮助他们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又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建造一个儿童友好社区

拉杰·切蒂教授的研究引起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的注意, 作为研究宏观经济、大湾区发展的学者,他认为对任何关注儿童福祉的社会而言,这类研究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政策启示。

“拉杰‧切蒂研究改变了我们对‘成功起点’的传统理解,也为家庭和政府提供了更加科学、精准的决策依据。”他在文汇报撰文表示,从“靠直觉”到“用数据”,从“重学校”到“重社区”,这是一场关乎儿童福祉的理念变革。

在中国香港,政府已通过“关爱队”计划,积极推动社区转型,通过对已有公共资源和制度平台的合理利用,提升社区服务质量,进而为儿童的成长提供支持。

梁海明建议,香港可以建立“儿童成长支持指数”,通过定期采集并评估各区在教育程度、家庭结构、社区参与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形成量化的“儿童成长支持力”指数。

汇景新城的网球场里,两名小将正在比拼

事实上,内地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政策也在逐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有研究认为家校社协同是关键,特别是在将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各类政策明确了多元主体的权责,幼儿园的专业引领、社区资源的开放和家庭的深度参与,都是构建健康社区的核心要素。

在宏观政策以外,汇景新城已有探索实践,这些探索从细微处着手,却意义深远。

汇景社区与天河区图书馆合作的“阅动空间”,是汇景特有的文化平台。每天下午4点放学后以后,孩子们一窝蜂地涌入。他们有自己喜欢的漫画书、绘本,能迅速在书架上找到,并抱在怀里开始津津有味地阅读。图书管理员说,这是阅动空间最为热闹的时候,孩子们把这里当作放学后的中转站,一边阅读,一边等待家长。

在周末,这里的社区活动丰富多样,宋代点茶体验课、美育主题舞蹈课、阅动文化节等等。汇景国际社区服务中心则免费开放英语课堂,书法体验课、歌咏活动。这些持续不断的公共活动正孕育着这座社区的生命力。

每到周末,家长们带着孩子到汇景新城的阅动空间看书

此外,汇景社区通过与周边学校团组织的合作,积极组织大中小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如涉外志愿服务队、组织社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以此调动学生群体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青年们在锻炼自身的同时,也培养起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每年圣诞节,这个国际化的社区都会举办圣诞嘉年华活动,侨鑫的异文化管家会组织邻里互赠礼物,让孩子们感受到拆礼物的快乐。这些场景很小,却充分尊重了孩子的主体性,也成了无数“汇二代”乃至“汇三代”人生中美好的集体记忆。

今年6月,侨鑫集团发布了《中国社区居住文明倡议》,将汇景新城过去的探索实践,总结升华为理论体系,并构建起一个全面而富有前瞻性的社区建设框架,推动居住文明要素融入社区评价体系。无数进步的点滴,正汇成汩汩清泉,滋养着这座社区。

回归的年轻人

如今,越来越多曾经在海外留学的“汇二代”选择“回家”。这让同为汇景住户的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段淳林颇感意外,她的儿子学成归国,开创自己的事业,但住处始终在汇景新城,“他说我哪儿也不去,就在汇景新城”。

段淳林在不久前举办的中国现代国际社区与居住文明论坛上分享了这段故事,并认为是孩子童年在书巢的时光,独自滑轮滑上学、在社区进行萨克斯风表演的经历,让他对汇景社区有了深层链接,难以割舍。

中国现代国际社区与居住文明论坛现场

心理学中的“锚定效应”显示,在儿童成长的关键阶段(尤其是7至14岁之间),社区体验往往构成了其心理地图的基准点。对于这些回流的“汇二代”来说,汇景新城的记忆和情感早已深深烙印在他们的心中,成为一生的“原点”。

他们的回流,则是体现社区韧性培育、代际传承创新与城市归属再构的深层社会现象。

只是,这个“原点”并非一成不变,汇景新城一直用前沿的科技与设计,来呼应年轻一代的需求。

例如,汇景新城的收官之作汇景台,就是广州首个恒适科技健康住宅,依托“恒温、恒湿、恒氧、恒净、恒智、恒静”的“六恒”科技,每个家都有专属自己的“小气候”,冬暖夏凉,恒湿鲜氧。

科技包裹着人文,让“恒适”不再是冰冷的参数,直击年轻客群的审美点——他们有的是新时代的数字经济精英,有的是海外回流群体,背景不同,对生活却有着相同的高标准。

二十年一个轮回,汇景新城迎来了代际的传承。也许建筑会老去,但社区永远年轻,它懂得如何与时代共生长。

社区管理服务也在不断升级提升,比如草坪开放、宠物友好,在各种细节处,更符合现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此外,这里也会提供便捷的政务和人才服务,帮助不熟悉环境的非本地乃至国际住户安家置业,开展生意。而汇景新城创新推出的“异文化管家”服务,也备受不同文化背景住户的好评。

年轻人喜欢的草坪集市

而这座日渐年轻化与多元化的社区,也与广州这座城市的发展节奏息息相关。

早在2021年,天河区以辖内境外人士居住较为集中的汇景新城等地为试点,打造了广州首批国际社区,并建设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服务窗口,为天河区内各用人单位引进国际化人才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服务窗口于2021年底试运行,不久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院士级外籍专家就在汇景国际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窗口领到了第一张新办理的“外国人工作许可证”。

2024年4月,广州启动青年发展型城市街区营建计划,推动各区建设一批青年发展型街区(社区、园区),不断丰富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内涵,汇景社区即为其中的试验点之一。

在汇景新城身后,广州也在不断向前奔跑。

今年初,广州提出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数智化、绿色化“两化转型”,推动其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或者回到了广州,他们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文化理念,融入这座依然繁茂的城市。

二十多年前,和他们一样年轻的面孔,代表着勃兴的中国制造,成为这里的第一代居民;如今,回流的青年们和新进的开拓者,开始接过发展的接力棒,继续奔跑。

将他们衔接在一起的,则是广州这座城市独特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道。

无论是浓浓的粤语,还是一碗煲仔饭一盘白切鸡,抑或与邻居一起走在街巷市集之中,看着孩子们奔跑嬉闹,汇景新城会给予他们一个充满本土温度的归属感,也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健康成长,面向世界的底气。

[1]梁海明.“强化社区支援网络 拓儿童成长空间”.澎湃新闻,2025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675329?commTag=true

该文章研究的背景论文:(1)Chetty,Raj,et al.T he Opportunity Atlas: Mapping the Childhood Roots of Social Mobility .2025;(2)Chetty,Raj,et al."The Effects of Exposure to Better Neighborhoods on Children: New Evidence from the Moving to Opportunity Experi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106, no. 4, 2016, pp. 855-902.

[2]栾曦,落鑫.“儿童友好视域下城市公共空间的儿童发展价值及其实现路径”.[上海教育科研],2024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