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ESG是场“马拉松长跑”专家:ESG是工具非目标将其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决策中需要时间


速读:2024年,ESG概念延续了近年来的热度,成为企业讨论的高频热词,围绕ESG三大维度——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探索的商业向善,渐成社会风潮,并构成企业价值的“铁三角”,成为当代衡量企业价值的新标尺。 这种战略性投入所带来的长期效益往往难以在短期财务指标中得到充分体现,但其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不容忽视。 在一系列政策和社会风向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ESG已不仅仅是一套概念,更是企业转型升级、迈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而知道怎么做,尤为重要。 但随着企业生态的持续演进,ESG的考评体系和能力建设将最终实现对整个企业生态的全面覆盖。 而ESG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影响,也的确还没能具体地量化到财务报表上,但这并不意味着ESG没有给企业的现实发展带来“积极变量”。
ESG是场“马拉松长跑” 专家:ESG是工具非目标 将其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决策中需要时间 _ 东方财富网

ESG是场“马拉松长跑” 专家:ESG是工具非目标 将其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决策中需要时间

2024年12月20日 02:59

  2024年,ESG概念延续了近年来的热度,成为企业讨论的高频热词,围绕ESG三大维度——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探索的商业向善,渐成社会风潮,并构成企业价值的“铁三角”,成为当代衡量企业价值的新标尺。在一系列政策和社会风向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ESG已不仅仅是一套概念,更是企业转型升级、迈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而知道怎么做,尤为重要。

  撇开企业家的个人理想主义和人文情怀,商业向善如何从“面子”转化为企业发展的“里子”,怎么有效实现多方价值的共赢,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一线实践中,商业向善能否融入企业的战略决策,从政策导向转变为企业内驱力,助推可持续发展。广州日报此前围绕上述问题,与三位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度对话,共同探讨商业向善的风潮如何从“概念”中迈进“现实”里。

   “ESG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广州日报:商业注重利润的转化,而ESG展现的其实是一种“义利并重”的商业观,它为什么会在近几年受到多方的关注和重视?

  张亚龙:ESG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它是企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在早期发展阶段要求生存,商业利益是它的首要考虑。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社会责任、生态环境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要求也会对企业的未来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只有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赢,这个阶段的企业才能更稳健、持续地创造长期价值。对于这时的企业而言,责任与利益也早已不再是二元对立,大家知道多方共赢,才能跑得更远,责任与利益是高度融合的。责任越大,利益可能越大;获得的利益越多,需承担的责任也越多——这才是一种公平且科学的企业发展状态。

  彭富强:很多人会把ESG理解为企业的“面子”或“形象”,将它简单理解为企业基于社会责任的奉献和付出,是额外的成本和开销。而ESG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影响,也的确还没能具体地量化到财务报表上,但这并不意味着ESG没有给企业的现实发展带来“积极变量”。以企业环保科技投入为例,尽管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和技术改造,但从长远来看,其积极效应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通过科技应用实现节能减排,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智能化生产线的引入优化了生产要素配置,提升了生产效率。这种战略性投入所带来的长期效益往往难以在短期财务指标中得到充分体现,但其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不容忽视。

  吕建中:ESG的产生和演进体现了商业文明的进步过程,它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企业向可持续商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如今,社会和商业业态正在向日益紧密融合的方向发生变化,有着远见卓识且能够与时俱进的企业家们,正突破传统经营思维的桎梏,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创造出既能产生商业价值,又能带来正向社会影响和良好生态环境效益的新型解决方案。但也有一些落后于时代的企业经营者们,依旧是以追求利润为企业目的,不明白应当如何管控风险(特别是那些非传统风险)、不明白如何在短期增 长和 长期发展之间找到战略的动态平衡点从而为自己赢得稳健且有韧性的企业成长空间。这些企业经营者们缺少对新型商业形态、新型企业战略思维和新型企业竞争力的清晰认知,固守落后于时代的思维。当一个企业经营者没有与社会进步同向的认知、没有与发展趋势同步的行为,就很难领导一家企业与时俱进地增 长和 发展、与时俱进地创造利润,甚至很难生存下来。

   “我们要让企业转型而非转行”

  广州日报:在商业向善的风潮之中,大家一直很关心,中小企业以及传统制造业企业如何践行ESG,如何实现商业与社会价值的共生共赢?

  张亚龙:从产业链视角观察,ESG的实践重点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上市公司和央企国企为代表的产业链前端。但随着企业生态的持续演进,ESG的考评体系和能力建设将最终实现对整个企业生态的全面覆盖。值得注意的是,ESG的根本价值在于提升企业发展质量、推动可持续发展,它是工具而非目标,将ESG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决策中是需要时间的。我们不能将ESG变成教条,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企业,而是尊重市场规律,将ESG由一场“百米冲刺”转变为“马拉松长跑”,探寻出适用于企业特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彭富强:在ESG发展进程中,有的中小企业和传统制造业的确面临着转型与生存的双重困境:若不进行转型升级,将面临市场淘汰的风险;若贸然转型,又可能因资源和能力受限而遭遇失败。因此,推动ESG理念的广泛落地不应局限于领军企业,而需要将实践范围扩展至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群体。但践行ESG,是希望传统产业进行转型而不是转行。在我看来,中小企业以及传统制造业企业需要以大企业带小企业的模式进行转型,或者是以产业链抱团的方式推动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走向ESG。在产业扶持政策体系中,应重点关注中小企业和传统制造业的转型需求,其中绿色金融的支持作用尤为关键。未来需要着力构建符合本土实际的ESG评估标准,并将其有效融入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更加精准、务实的金融支持。

   “形成生态闭环,对ESG的发展至关重要”

  广州日报:可以看到,ESG要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拥抱概念”的阶段,但社会多方应该做些什么,让企业迈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彭富强:ESG的深化发展需要科技创新、人才储备和金融支持的有机结合。当务之急是构建科技赋能、人才驱动、金融支撑的ESG发展生态闭环,以推动ESG理念的有效落地。此外,目前,企业ESG实践案例仍显不足,难以为后续企业提供充分的经验借鉴,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ESG理念的广泛推广。为此,应着力加强ESG相关培训体系建设,从科普认知到运营管理,建立全方位的企业培训课程体系,切实提升企业ESG实践能力。

  张亚龙:提升ESG实施效能,关键在于培养和引进三类核心专业人才。首要是法律领域专业人才。法律合规作为ESG的核心职能之一,亟需具备专业法律素养的人才支撑。其次是市场实战人才。现有ESG工作者虽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和报告编制能力,但因缺乏实战经验,难以将ESG理念与市场实践有效融合,制约了企业价值创造。再次是人力资源专业人才。由于缺乏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背景,当前ESG从业者往往局限于机械评分,未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在ESG实践中的深层价值。

  吕建中:企业想要活下去,必须改变活法,活法对了,才能活得好、活得长久。而改变认知是第一步。ESG实践不仅有助于企业进行结构化、系统性、可量化的风险管控,同时也为企业在新型的社会和商业生态中实现价值创造的空间。推进ESG过程中,我们需要用更完整的全生命周期、全价值链、全方位生态来思考企业的区位和价值,其中的关键体现在不再桎梏于产品、价格,而是将企业的价值延伸到商业、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维度的空间,在这个新的战略空间里思考如何推动企业完成以创造商业价值、社会价值、环境价值相统一的复合型价值为内在 驱动力 的演进过程。而可持续商业战略设计需要围绕解决社会痛点进行思考,思考如何将社会痛点转化为适合企业增 长和 发展的商业机遇,并且在行业生态中撬动或积聚资源,寻找可应用的方案或进行创新,也需要将解决方案放在利益相关方生态的场景中考虑它的实际应用情形,最终勾勒出可持续性商业模式,进而实现企业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的共生。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主题:新股|基金|美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