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局还是革命?美股AI泡沫的虚与实
财经
硅谷成为整个美国经济依靠的大山。这背后是AI投资从早期通用模型等领域的投资,逐渐转向非传统基建投资的变化。
巨头们正在通过延长GPU等硬件的“有效使用寿命”来低估折旧,以此降低成本,粉饰了真实的投入和盈利情况。
华尔街帮助巨头们设计出了更高级的玩法——SPV。“2000年前后的电信行业泡沫就出现过类似情形,当时这类模式被称作‘供应链金融’。”
南方周末记者 徐庭芳
发自:杭州、上海
责任编辑:冯叶

当地时间2025年8月27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英伟达公司总部大楼。视觉中国/图
人工智能(AI)是泡沫还是革命?这无疑是近期全球市场最热的话题。
“美国股市已经陷入‘疯狂’。这次的疯狂主要是由数字领域尤其是人工智能的热情和投资驱动的。”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Michael Spence(迈克尔·斯宾塞)给出的判断。
2025年11月13日,在杭州举办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钱塘对话”上,来自政府、企业、学界的全球各界人士不约而同提到了AI。斯宾塞并不是论坛上唯一提出这一论点的人。
“我认为AI是有泡沫的,投资领域是过热的。”杭州达尔文智能首席执行官武伯熹在论坛上这样表示。达尔文智能是一家专做具身智能和大模型的AI企业。
伴随美国各大金融机构陆续公布三季度持仓,不少巨头选择对人工智能“用脚投票”。诸如桥水、巴克莱、彼得·蒂尔等,都对AI第一股英伟达进行了大手笔减仓或清仓。知名投资人孙正义手下的软银同样在10月抛售了所持全部英伟达。
瑞银全球、花旗集团、巴克莱等知名资管或共同基金,同样大幅降低了相关AI概念股持仓。
更危险的是,科技巨头们似乎还在复刻2008年次贷危机的玩法:联合硅谷,通过AI基础设施融资,然后将债务打包成特殊目的实体(SPV),隐藏于财务报表之外。正如2008年华尔街打包房地产行业“次级抵押贷款”(CDO、CDS)那样。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英国央行和大型投行近期也频繁提出警告,AI驱动的资产价格上涨有演变成泡沫的风险。
“烧钱”已经不是AI投资最为诟病的问题,业绩透支、投资过度、融资风险、滥用财技等,这些通常出现于金融危机时期的乱象,正在AI领域逐一显现。
不过,2025年11月19日,英伟达公布了第三季度财报。当季营收达570亿美元,同比增长62%,净利润达319.1亿美元,同比增长65%。似乎以远超预期的成绩回击了“增长见顶”与“AI泡沫”等市场质疑。
被“硅山”绑架 关于泡沫的讨论愈演愈烈,或许与麻省理工学院(MIT)7月末发布的一份报告《生成式AI的鸿沟:2025年商业AI现状》有关。
报告对市场上三百多个公开AI项目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并对153位高管和全球企业进行了调研和52次结构化访谈,结论是:企业在生成式AI(GenAI)上已投入了300至400亿美元,但95%的公司迄今并未能获得任何商业回报。换言之,商业回报率仅有5%。
这和以往企业面对新技术时持有“保留态度”不同,当前不少企业都愿意将AI部署在自家系统。问题是,在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对公司的损益表基本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OpenAI创始人Sam Altman紧接着又给AI浇了一盆冷水,他在上述报告发布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