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舰入列:强化区域拒止能力丨智库视点

原创
5
作为拥有1.8万多公里大陆海岸线的海洋大国,中国海外利益已延伸至全球,能源通道安全、海上贸易线路保护等需求日益凸显。福建舰代表的远洋投送能力,正是维护这些核心利益的必要保障,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承担国际安全义务的能力提升。
外部分析普遍认为,福建舰战斗群若部署于第一与第二岛链之间,将在可能的台海冲突情景中对外部干预力量构成“延迟效应”——其搭载的歼-35隐形战机与空警-600预警机可构建覆盖关键水道的监视打击网络,提升区域制空权与制海权控制能力。
南方防务智库特约研究员 张廷芳
责任编辑:姚忆江
2025年11月5日,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8万吨级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正式加入海军序列,标志着中国迈入“三航母时代”。这一进展不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也为观察亚太乃至全球战略格局的演变提供了关键视角。
福建舰的入列,既体现出中国维护国家主权与海洋权益的能力显著增强,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地区力量平衡、台海局势走向以及大国互动模式的广泛思考。
在此背景下,福建舰的服役将对地区地缘战略格局产生多维度影响,包括推动区域安全架构的重塑,以及可能促使中美关系从当前的对抗惯性逐渐转向更具建设性的战略对话。
停泊在三亚某军港的福建舰。图/视觉中国 “深蓝”转型
福建舰的核心意义,在于其技术层面的跨越式发展。
从辽宁舰的引进改造解决航母“有无”问题,到山东舰的自主建造实现国产化突破,再到福建舰的8万吨级排水量与电磁弹射技术应用,中国在短短十三年间走完了从追赶到部分领域并跑的技术积累历程。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其电磁弹射系统——采用中压直流技术路线,相较于美国“福特”级航母的中压交流技术,在系统可靠性与能量效率方面展现出后发优势。海试期间成功完成歼-15T舰载战斗机、歼-35隐形战斗机及空警-600固定翼预警机的弹射起降测试,充分验证了该系统的实战可靠性。
这一技术突破直接转化为海军远洋作战能力的质变。电磁弹射使舰载机得以实现满载起降,大幅扩展了作战半径与武器载荷;空警-600的上舰有效解决了此前滑跃起飞航母预警能力不足的瓶颈,将舰队防空探测范围延伸至数百公里,显著提升了战场态势感知与指挥控制能力。配属以055型万吨驱逐舰、新型攻击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