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原生家庭伤害的你,可以走出创伤

“社会上不是不存在帮助他们走出创伤的工具,但个人的经验和认知的屏障,决定了他能否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
南方周末记者 姜博文
责任编辑:谭畅
许多人对原生家庭的创伤无法释怀。图为香港电影《年少日记》剧照。资料图
豆瓣小组“父母皆祸害”已被雪藏八年,仍有许多组员对原生家庭的创伤无法释怀,甚至被困在原生家庭决定论中(详见南方周末报道 《雪藏多年的豆瓣小组,和“父母皆祸害”困住的一代人》 )。
原生家庭这一专业心理学术语,如何进入公众视野并变得“时髦”?原生家庭决定论为什么有市场?个人应该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了3位心理学、教育学研究者,他们的共识是,原生家庭会影响人,但并非决定人的一生。 “极端观点容易吸引关注”
南方周末: 原生家庭能够影响人的观点,在中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王占郡 (北京中亲联教育研究院院长) : 原生家庭这个议题真正走出专业圈、进入公众视野,是在2000年以后。此前,这种观点停留在理论界,是精神分析流派及一些家庭治疗理论中的用语。当时,整体社会文化氛围对“自我”“情感创伤”这类话题还没有那么开放,更多人对心理学的理解还停留在病理与偏见层面。
此后,孩子应该服从传统孝道和等级观念的声量逐渐减弱,承认孩子的独立性,要求给予孩子更大的空间和自主性,保护孩子的主体性的观念逐渐壮大。讨论热潮真正形成的节点,应该是在2010年前后。那时正好是豆瓣、微博等社交平台兴起的阶段,也正好是中国社会从物质转向精神关注的一个过渡期。大约在2015年前后,社会整体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高点。
不过,近些年来,谈论原生家庭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又重新变得越来越有压力。
徐凯文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大儒心理创始人) : 我记得,类似“父母皆祸害”这个说法差不多有20年了。它借鉴了一些西方心理学的观点,比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但是,即便是西方的心理学理论,也只是强调原生家庭的影响,而不是说它对人生有决定性的作用。国内一些算不上心理学学者的人,学习了一点西方心理学内容后,对其没有完全消化和理解,把它放大成了原生家庭有罪论、决定论。它是一种自发的民间行为,持有这种观点的心理学博士或是心理医生还是很少见的。不过,这种观点在国内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