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人类学家的遗作,为洪水辩护



他把河流看成是一条呼吸着的生命,一呼一吸间,就是河流周期性的泛滥。他说,没有“洪水脉动”,河流就无法维持生命力。

南方周末记者 王华震

责任编辑:李慕琰

缅甸,伊洛瓦底江日落。(视觉中国 图)

1988年,在缅甸伊洛瓦底江边的提坚镇,当地政府为了生产与运输木材,正在将江边的湿地抽干平整。随着湿地消失,一头伊洛瓦底江江豚被发现搁浅于此。当地长辈们相信屠宰江豚将会带来厄运,但他们的习俗无人在意。第二天,这条死去的江豚被大卸八块——它身上有珍贵的鱼油。后来,这片区域因为雨季来临,遭到了河流侵蚀的严重破坏。

人类学家詹姆斯·C·斯科特记录下了这则几乎是关于伊洛瓦底江的谶言的故事。1958年,22岁的斯科特来到缅甸,他入读仰光大学和曼德勒大学,骑着1940年生产的凯旋牌摩托车穿越辽阔而干燥的中部平原,宽阔平静的伊洛瓦底江贯穿缅甸,也贯穿了斯科特的心,他从此爱上了这个国家——他决心将缅甸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尽管1961年当地发生政变,他不得不离开——此后的半个世纪,他再也没有回到伊洛瓦底江畔。

2011年,当缅甸又一次向世界敞开大门,已经75岁的斯科特马上再次回到了缅甸。他又一次沿着伊洛瓦底江漫游,五十多年来,这条大河已经目睹了太多的人事沧桑,它自身也已经被完全改造。他年轻时看到的是如此浩浩汤汤的一条大江,如今已经被采矿业、采砂业、农药、工业废水、过度捕捞改变得面目全非。

2024年,斯科特逝世,留下的遗作就是一本关于伊洛瓦底江与洪水的书《赞美洪水》。他在书中大声告诉世人,对一条河流来说,洪水是它的正当权利,而所谓的洪水的可怖面目,只是人类定居点侵入了其领地而必然会得到的一种回应。他将河流视为流动的生命,对洪水的理解彰显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非人类中心主义。

詹姆斯·C.斯科特(James C. Scott,1936-2024),美国人类学家,代表著作包括《国家的视角》《弱者的武器》《统治与抵抗的艺术》等。(资料图) “洪水退却农业”的智慧

中国人对洪水极为熟悉。如孟子将洪水与猛兽并

主题:洪水|斯科特|河流|缅甸|人类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