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凝聚东亚唐诗学研究的新生力量——“2024东亚唐诗学青年学者论坛”综述


速读:9月20-22日,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东亚唐诗学研究会、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和唐诗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 二、唐诗文献、文化与艺术阐释。 上海师大唐诗学研究中心目前已成为唐诗研究的重镇,期盼青年学者能够向前辈学者、同辈优秀青年学者学习,前辈学者和唐代文学学会也将努力为青年学者的成长创造空间。 三、唐诗历史、文献与诗学考察。 唐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在推动文化交流互鉴融合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深刻影响并推动了东亚文明的历史进程。
黄鸿秋 2024-12-11 12:49 来源: 澎湃新闻 唐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在推动文化交流互鉴融合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深刻影响并推动了东亚文明的历史进程。为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发展唐诗学,凝聚新生力量,构建唐诗学研究的合理梯队,9月20-22日,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东亚唐诗学研究会、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和唐诗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2024东亚唐诗学青年学者论坛暨硕博国际论坛”,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论坛收到来自中、日、韩、越四国青年学者及硕博士研究生的五十余篇论文,共计九十余人共襄盛会。

大会开幕式现场

大会合影

一、唐诗学传统的赓续与开新

21日上午的开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唐诗学研究中心查清华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致欢迎辞。他表示,唐诗学研究与时俱进的内在精神,将激励着新一代青年学者自觉肩负起在新时代创新研究理论和范式、推动唐诗学研究纵深发展的责任与使命。

上海师范大学唐诗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伯海先生致辞表示,唐诗学是一个不断开拓发展的生命体,需要青年学者接续既有传统,从本土、东亚推向世界,从古代、近代推向现当代,使唐诗学真正成为全人类文明的精神财富。他认为,唐诗学研究不仅要扩大材料采集面,也要在内涵上不断加深,注重辞章、义理的把握,实现考据、义理、辞章的融通,为中国乃至人类诗学作出贡献。

上海师大党委书记林在勇致辞

陈伯海先生致辞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李浩教授致辞表示,唐诗学研究分两路,一路是本民族文化系统内部的研究,侧重时间的变迁;一路是域外唐诗及其文献的整理与传播,侧重空间的梳理。上海师大唐诗学研究中心目前已成为唐诗研究的重镇,期盼青年学者能够向前辈学者、同辈优秀青年学者学习,前辈学者和唐代文学学会也将努力为青年学者的成长创造空间。

李浩教授致辞

董丽敏教授致辞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董丽敏教授致辞表示,今年是上海师大文史学科成立70周年,上海师大的唐诗学研究集中体现了70年来上海师大文史学科的发展成就,同时参与了新时代重建文化自信的历程,并对人文学院青年学者的学术未来寄予厚望。上海古典文学学会秘书长戎默先生致辞表示,上海古典文学学会宗旨在于团结上海各高校、科研院所、出版社的古典文学研究力量,搭好桥梁,促进上海地区古典文学的研究和普及工作。学会与上海师大唐诗学研究中心早有因缘,期待两个机构继续加强交流合作。

戎默先生致辞

曹旭教授主持

致辞结束之后,上午大会还安排了五场专家报告,由上海师范大学曹旭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詹福瑞教授接力主持。五位专家的专题报告,涉及唐别集文本层次、唐诗评注选本、东亚汉籍、出土文献和新问题、朝鲜习诗教本等不同领域。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归纳出唐代别集流传过程中形成的十种文本类型和层次,分析各种文本层次的优缺点及使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北京外国语大学詹福瑞教授揭举出历代唐诗评注选本的几种不同形态及其价值,认为历代唐诗评注选本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它是考察唐诗经典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陈尚君教授报告

詹福瑞教授报告

南京大学张伯伟教授评析日、韩本国已整理汉籍书目的贡献和问题,认为要把汉文化圈作为一种方法,把东亚汉籍当成一个整体,互相比较异同,开拓学术研究的新空间。西北大学李浩教授从方法论的高度,集中分析了新材料的类型,指出如何从新材料中提出新问题,并归纳出新材料与学术原创的关系。复旦大学查屏球教授关注到朝鲜流行习诗教本《推句集》中“一日不读书,口中生荆棘”的话语,详细稽考其在中国典籍中的渊源,认为它在传世的唐诗中留下了一些痕迹,特别与孟浩然关系密切。

张伯伟教授报告

查屏球教授报告

二、唐诗文献、文化与艺术阐释

21日下午至22日上午为分论坛发表时间。大会共设青年学者论坛2组共8场,就东亚唐诗文献、诗学、历史文化及艺术阐释等方面展开热烈研讨。复旦大学查屏球教授、《社会科学战线》王艳丽副主编、《学术月刊》张曦编审、西南交通大学刘玉珺教授、中国矿业大学文艳蓉教授、国防科技大学刘芳亮副教授、黑龙江大学王成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陈飞、查清华、李定广、吴夏平教授、刘畅副教授等担任各场论坛主持和评议人。同时在青年学者中间设2名互评人,保证交流的充分深入。

青年学者论坛第一组围绕“唐诗文献&诗史”主题展开探讨。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杨照指出,类编唐诗集反映了编者在题材观念上的继承与变化,同时也能够见出诗歌题材系统的演变,但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分类支离、模糊的问题。中国国家图书馆王俊双探讨了明嘉靖间唐诗选本编刊活动的文化功能,认为这一时期唐诗选本编刊活动多由中上层士人阶级主导,官员群体共同编刊是常见组织方式,编刊活动作为社交场域的功能突显。香港树仁大学中文系许建业从江户时代若干书商编撰的书林“书籍目录”入手,罗列清单,考查原书,探讨了其中学术思潮、阅读需求与文化趣味等的积累与转移,以至于不同程度的世俗渗透与创化等问题。云南大学文学院段天姝梳理了大典显常《唐诗撷英》的体例、内容及选诗倾向,揭示出此书在大典显常唐诗学研究中的位置和意义。

上海师范大学唐诗学研究中心刘晓考察了宇都宫遯庵三种杜律注本的底本、内容和体例,指出其阅读和刊行大大推动了江户前期日本诗坛的杜诗接受,也为后来唐诗接受高潮的来临做了重要铺垫。上海师范大学唐诗学研究中心郁婷婷以馆柳湾所编中晚唐诗选本序跋为中心,考察了江户时代唐诗选本序跋的不同性质,认为这些选本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诗学宗尚走向多元。复旦大学中文系林雅馨探讨了江户时代儒者对《三体诗》接受的不同情况,认为诸家的接受方式呈现出既统一又多元的风貌,共同将《三体诗》研究推上了新高峰。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钟婷婷发现“寻隐不遇”题材的诗作至唐代陡然增多,指出作者通过对“寻”的主、客两方人物形象的设定与寻而不遇的特定情境的营造,来呈现理想化的自我、人格与价值追求。

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梁树风考述了开元二十八年春玄宗于两京路及城中苑内遍种桃李的背景和原因,并进一步探讨了桃、李这两种植物与唐代国家形象的关系。上海师范大学唐诗学研究中心黄鸿秋探究了安史之乱时期文人由文入武过程中角色的生成、背景及其内在张力问题,认为角色短暂融合中无法消弭的紧张和“异质”感恰恰折射出武后、玄宗朝以来文武分途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中山大学中文系叶跃武在中唐社会政治危机和士人角色变化背景下探讨白居易讽谕思想的内涵和新变,认为这些思想呼应了中唐儒学注重道德修养的转向。绍兴文理学院鲁迅人文学院潘伟利认为刘禹锡《赠日本僧智藏》之“智藏”应为刘禹锡个人对这位日本僧人的敬称,其人可能是空海。上海师范大学唐诗学研究中心武晓红探讨了殊方异物“通犀”在汉、唐诗歌中的书写衍变及意象经典化过程,指出唐人的写作使通犀由单纯的“效物”走向更广阔的隐喻空间。上海师范大学唐诗学研究中心刘帼超指出日本江户时代“汉诗诗语集”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尚辞”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适应了日人的定位和知识需求,促进了作者群体的扩大和阶层的下沉。

青年学者论坛第一组

青年学者论坛第二组围绕“唐诗艺术&阐释”主题展开探讨。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王书艳认为唐代文人的园林景观营造与审美促使山水审美由宏观远赏转变为微观近赏,自然山水也逐渐偏向于园林山水,“园景”成为继自然山水之后又一重要的诗歌创作对象。山西大学文学院张景昆、王蕾认为,朝鲜时代后期申纬《唐诗画意》以丰富的诗体和“大象无形”的底层逻辑,选诗突出意象的颜色、声音、气味、光影、动感、时间变化、因果关系,体现出朝鲜时代后期诗画融通观念的发展。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裘江梳理了“锦袍”意象的生成过程及机制,认为“锦袍”诗学意象的生成背后是政治身份的认证与诗学才华的认同。湖南大学文学院黄琪指出开元中后期以来,歌行体逐渐由书写普遍性的世情转向个性化的抒情,这就与传统乐府歌行常用的客观叙述视角产生差异,同时以写奇人、咏奇物、状奇境为典型题材,折射出盛唐士子远出常俗之外的精神气格。

上海师范大学唐诗学研究中心俞沁深入剖析了李白诗歌异文规律性的变动形态及其背后动因,认为李白诗歌文本的复杂面貌是层累成型的结果。中国国家图书馆张一南发现杜甫多有对偶型七古,其创作高峰在长安时期,早于其七律的成熟;在安史之乱后陷入低谷,在夔州时期随其七律的新变而复归。南开大学文学院郝若辰以元白自注的一字多音现象为中心,将其分为同义异读、音随义转、音义参差与破读协韵四类,并分析了成因及其所反映的诗学观念。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李思弦认为《文镜秘府论》中“文二十八种病”, 是唐人眼中近体诗有别于古体的创作规范的合集,分析了唐人对各种声病的理解及其所反映的诗学意义。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王成研究了古代朝鲜有关杜诗的诗题特点和类型,指出诗题折射出杜诗在古代朝鲜文坛的巨大影响以及古代朝鲜文人的交游唱和、诗学思想等信息。上海师范大学唐诗学研究中心徐樑揭出释事、阐理、评判为日本《寒山诗》注解传统的三个面相,分析了三个注释类型的内涵及其诗学史意义。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韩达指出日本临济宗僧人虎关师炼的诗学观以“适理”为核心,其内涵既包含宋诗所提倡的基于现实的“常理”,又关联着唐诗所追求的基于诗句情志传达而生成的“情理”,从“理致”的角度重新提炼出了唐宋经典的共通处。上海师范大学唐诗学研究中心刘畅认为高丽诗坛最具代表性的两位大家李齐贤、李穀的唐诗接受,是高丽后期诗风逐渐转向中唐以至宋代的缩影,其背后有性理学传入的影响。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方舒雅指出杜诗因与禅林所处的诗学语境相互为缘,在知识、友情、诗艺各层面成为推动五山汉诗转型的有效媒介,彰显出杜诗在异域语境下的诗史意义。上海师范大学唐诗学研究中心胡秋妍从本事结构和情感内容两方面追溯了韦庄《谒金门》(空相忆)和《小重山》(一闭昭阳春又春)等词中“追念宠姬”本事故事的生成路径,认为该本事为杨湜附会,并指出韦庄词中有以作者身世为基础的个人抒情,对韦庄词本事“自传式”考索是对中国传统诗学“诗言志”理念的回归。

青年学者论坛第二组

三、唐诗历史、文献与诗学考察

大会设硕博国际论坛2组4场,就唐诗的历史、文献与诗学诸问题展开探讨。韩国延世大学许敬震教授、复旦大学查屏球教授、《文史哲》刘培教授、韩国鲜文大学具智贤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刘玉珺教授、黑龙江大学王成教授、国防科技大学刘芳亮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李定广、吴夏平教授、刘畅副教授等担任各场论坛主持和评议人。每篇论文共2名专家评议,另有2名专家总评。

硕博国际论坛第一组以“历史与文献”为主题展开探讨。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姚子豪认为王勃对“龙朔变体”的反拨是一场由当时“文坛盟主”薛元超策划的诗歌革新运动,宗旨并非将诗歌从“宫廷”带入“山林”,而是宫廷诗内部的修正,实质是山东士族对时下文坛的学术革新。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哈雪英认为玄宗时期远路递送荔枝之举,令传统礼制规范与政治视野中的荔枝贡赐在实践中遭遇阻碍,演变为暴露皇权过度膨胀与谏议系统失声的符号,杜甫荔枝书写讽刺主题由此形成,同时也与杜甫在蜀中时的生活际遇与创作环境转变有关。日本京都大学博士研究生徐新源探讨了孟郊在声律上的复古手法,发现孟郊在押韵、上尾、平仄等方面的运用显示出明显的复古倾向,在句式上偏好散句,体现了其对汉魏乐府古诗的继承与发扬。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张溯尧认为宋人对韩愈诗歌用韵的关注与宋代科举对用韵的严格要求有关,他们将韩愈诗歌用韵与古音学结合,探讨韩愈诗歌好用古韵的特点,从中可以见出宋人对用古韵概念的争议。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林洁滢梳理了杜集文献在越南阮朝的流布情况,指出阮朝诗人对杜集的阅读和理解,是杜诗接受之重要开端,阮朝诗人学习和模仿杜诗,是推崇杜甫并将其确立为汉诗学习典范的过程。

日本广岛大学博士研究生杨春雨对《杜诗续翠抄》相关资料进行钩沉,否定了其为江西龙派所为的旧说,认为此抄应该是一本参考了江西龙派讲义但时代更后的杜诗讲筵录,整体成书时间当不早于宽正六年。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研究生王蕾通过细致分析晚明清初以来《才调集》与《唐诗鼓吹》现存各版本的副文本内容,联系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探明了明清时期书籍商业发行的运作机制。韩国鲜文大学博士研究生李柿昀以许筠的《唐绝选删》为文本,考察了中国唐诗古文献在朝鲜半岛的传播过程,指出当时唐诗文献对整个朝鲜文坛的巨大影响。日本广岛大学硕士研究生朝雾健太以元稹的《酬乐天东南行》为例,讨论他是如何基于五臣注的解释来使用“吓雏”一词,从而通过注释确认了元稹对《文选》词汇的受容。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LY LONG KHANH通过深入历史背景,初步考证了安南嗣德帝诗集的成书及其编撰理念。

硕博国际论坛第一组

硕博国际论坛第二组以“诗与诗学”为主题进行探讨。河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李夏青认为在明代闽中后进另辟蹊径、转而效仿新体之时,徐却坚定地践行闽派传统,秉持宗唐复古的艺术追求,取法于唐,成为振兴闽诗风雅的中坚力量。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上官锐浩认为清代乾嘉时期关于李、杜、韩、苏并称四大家的诗学批评方兴未艾,一方面是宋诗的地位不断攀升,另一方面是乾嘉之际通融唐宋的诗学观点开始日渐升温,其中表现出的折衷思想取代偏激争辩推动着清诗学迎来繁荣。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研究生李准的研究表明宇都宫遯庵在诗学上主张唐宋并尊、崇杜,这种诗歌范式同样影响了宇都宫遯庵的汉诗创作。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刘媛媛分析了六如上人《葛原诗话》对杜诗的征引和接受情况,认为其中体现了日本江户中后期诗人不同于中国诗人的异域接受眼光和独特的“新奇”诗观。

四川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熊梓灼收集整理了今存韩国古代文献中古代朝鲜文人创作的与李白相关的题画诗,认为这些诗歌内容通过化用、改写李白原诗,演绎、再现李白故事,表现出李白人格精神及诗歌魅力对古代朝鲜半岛文人的感召。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董冠麟按照效仿对象是否明确将古代朝鲜文人的效白居易体诗划分为显性的效体诗与隐性的效体诗,分别考察了两类效白体诗如何实现对白居易诗的借鉴模仿。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殷星欢指出高丽中期士人未表达类似北宋中后期士人关于唐诗的否定性评论,原因在于高丽中期士人对北宋中后期儒学保持距离,没有简单承袭北宋儒学关于晚唐五代文化衰落的论述,以及将“道”置于文章之上的追求,而是在自身文化语境下,对“文章余事”的内涵追行转化,巩固了文章在高丽士人文化中的中心地位。

硕博国际论坛第二组

经过一天半的充分交流讨论,分论坛发表圆满结束。会议闭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陈飞教授主持。东亚唐诗学研究会副会长查屏球教授宣读硕博国际论坛获奖名单,韩国延世大学许敬震、上海师范大学李定广等教授为获奖者颁奖。

许敬震教授与获奖学生

李定广教授与获奖学生

东亚唐诗学研究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唐诗学研究中心查清华教授对本次论坛作最后总结。他进一步明确了东亚唐诗学研究的文化意义、文献范围、理论资源和学术愿景,希望包括硕博生在内的青年学人在发扬前辈学者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稳步进取,不断开拓,将东亚唐诗学研究推向更高层次,也为东亚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文化资源。

陈飞教授主持

查清华教授总结

主题:唐诗|唐诗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唐代文学学会|凝聚东亚唐诗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