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二十五年没换岗的“打工人”,从剥线小工变成了大国工匠



速读:毫无疑问,张霁明是个刻苦的人——因为不刻苦不行。 王翔回忆说,这是张霁明自己的选择:“我们单位其实想把他往更高的管理岗位提拔,但他很坚决地说他就想‘认认真真做专业’,脱离了这些业务,他就像鱼离开了水。 张霁明母亲回忆说:“他要想把一个事做好的话,他一定要把它做到……晚上做题做不出来了,就下楼转一圈又上来继续做,非要做出来。 新入职的年轻工人张霁明,正在用冻僵的手指一点一点剥着电缆皮。 这种“较真”的习惯,张霁明从小就有。

“我是个不安分的人。”张霁明说,看到问题就想解决,看到可能性,就想去验证。

作为一名听力受损的工程师,他习惯于沉浸在技术世界里,静静地钻研电网系统的一组组数据、一次次参数调整,而与此同时,他却从不满足于现状,总在探索更先进、更可靠的电网技术。

文 / 吴轶凡 编辑 / 哲兴

1999 年的冬天,宁波很冷。

新入职的年轻工人张霁明,正在用冻僵的手指一点一点剥着电缆皮。

彼时,宁波电网正迎来第一个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改造工程。中国的电网自动化革新刚刚拉开序幕,工程紧张,经验不足,所有人都如临大敌。老师傅在前线攻坚,小师傅在后面打下手,而张霁明这样刚从学校毕业、看不懂图纸的 “ 生瓜蛋子 ” ,二次回路接线轮不到他,改装开关也轮不到他,只能在一旁做最基础的活儿。

25 年过去了,他仍能清晰记得那种冷,薄薄的手套挡不住寒气,手指被电缆刀划得伤痕累累,冻疮密布。

如果没有持续的自动化改造,这样的工作场景,或许是每位电力工人的日常。他们会在城市里,在山野里,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电网检修里,从剥电缆皮的“小张”一点点变成独当一面的“张工”。

这会是绝大多数“打工人”的人生路径。然而变化的时代也在赋予“张工”们新的角色——你可以例行地检修电网,也可以主动地改造它,让它在毫秒之间,完成曾经需要工人们翻山越岭去做的工作;你可以埋头搞技术,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带领团队搞科研。

2024 年,张霁明入选了全国总工会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的培育对象名单——他们是这个时代里,“工匠”的代表。

从张霁明长长的、整齐的脚印里,从他二十多年来不变的淡蓝色工作服里,你能看见一个男人的成长,能看到“工匠”内涵的变迁,也能看见一个时代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断敲击的人

在每个“工匠”的故事里,成功的路径总是相似的。

毫无疑问,张霁明是个刻苦的人——因为不刻苦不行。

3 岁时,一次药物过敏让这个孩子的世界突然安静了,他从此开始了负重前行的人生。张霁明初中时的老师钟老师回忆说,这个孩子刚进校的时候,成绩几乎全班垫底。 “ 最难的是外语,他听不清发音,就靠看人嘴型学。英语口语根本不过关,就让妈妈陪他记单词、背课文。 ” 母亲每天教他发音,母子俩嗓子沙哑甚至磨出血泡。课堂上,他听不清老师讲课,就每天借 3 本同学的笔记,一页页地抄。 “ 别人用耳朵学,我就用眼睛看、用手记。 ” 他回忆说。而钟老师的评价则更直接: “ 他比一般人多花 10 倍的精力。听不清,只能靠死劲记。 ”

命运为张霁明关上了一扇门,却也给了他一把通向成功的钥匙。

从小到大,他并不是“别人家的孩子”,却是个 “ 认死理 ” 的人。张霁明母亲回忆说: “ 他要想把一个事做好的话,他一定要把它做到 …… 晚上做题做不出来了,就下楼转一圈又上来继续做,非要做出来。 ” 于是,“剥线小工”开始了自己的攀登之路。

在工地上,每当师傅们休息,他就抱着电力图纸跑去请教,师傅笑骂他 “ 死心眼 ” ,他也跟着呵呵地笑笑。 “ 遇到工程师下来指导,我就死皮赖脸地追着他们讨技术资料,拿回家熬夜学。 ” 他笑着回忆。

那时候没有互联网,他只能自己跑新华书店买厚厚的专业书籍,晚上回到宿舍对着昏黄的灯光啃书。渐渐地,他开始能参与设备安装、调试,跟着班组转战不同的变电站,短短一年,就已经能在无人值班改造任务中独当一面。

“ 他是个认死理的人。 ” 同事朱斌回忆说, “ 当时大家都看着设备手册干活,他居然把两百多页的手册全抄了一遍。 ” 师傅们笑他傻,可张霁明的逻辑很简单: “ 手抄一遍,比看十遍都有用。 ” 从那以后,谁遇到不懂的参数、线路,都来找他。这个经常听不清话的小师傅,成了同事们公认的 “ 活字典 ” 。

这种 “ 较真 ” 的习惯,张霁明从小就有。母亲回忆说: “ 小时候下大雪,他要去邻居老师家补数学课,我说这天别去了,他非得骑车去。 ” 最终,他以中考数学满分的成绩,顺利考入宁波中学,母亲 “ 把他的录取通知书都保存到现在,希望他女儿以后也能学他那股劲头 ” 。“我讲实话,他如果不是自己下决心,是不应该在普通中学读书的,而是去特殊学校。”钟老师感叹说,中学成绩压力大,张霁明的付出就更多,“他真的不容易,成绩好完全是靠自己奋斗。 ”

而在国网宁波供电公司副总经理王翔眼里,张霁明是个喜欢“自己扛事儿”的人: “ 他是那种遇到问题,自己想尽办法去克服,不愿麻烦别人的人,尤其不愿意向领导提困难。 ” 两年后,张霁明被调入调控中心。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宁波第一套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 RD-800 。这是他第一次面对复杂的电力监控系统,设备界面上的代码密密麻麻,令人生畏。厂家工程师来安装调试时,同事们都不敢上手操作,生怕弄坏系统,而张霁明却悄悄地在旁边盯着看,每天背诵 Solaris 操作系统和 UNIX 指令。几个月后,他开始尝试自己调试设备,甚至在厂家工程师面前 “ 抢活 ” 干。

“ 那时候厂家工程师里流传着一个段子,说 ‘ 去宁波鄞州干活最轻松,有个人会把我们的工作抢了自己干,我们只要在旁边喝着咖啡看着指导就行 ’ 。 ” 一位和张霁明“同时代”进单位的老同事笑道。

日复一日的钻研,让张霁明成了业内的 “ 技术尖兵 ” 。在一次智能电网重大工程建设中,负责设备供货的 5 家厂商反复排查了近一个月都没有查出的故障点,张霁明带着厂方工程师仅用一星期就解决了。

25 年过去,他的身份从普通工人变成了调控中心自动化运维班班长,始终守在一线岗位,从未挪动自己的位置。

休息日在机房内,总会见到张霁明独自忙碌的身影(图/洪浩哲)

王翔回忆说,这是张霁明自己的选择: “ 我们单位其实想把他往更高的管理岗位提拔,但他很坚决地说他就想 ‘ 认认真真做专业 ’ ,脱离了这些业务,他就像鱼离开了水。 ”

而对于这个选择,所有人都不意外。 “ 第一次见他,是在青年科技创新评审会上,他虽然双耳失聪,但发言非常专业,思路清晰,一下子就让你我觉得:这真的是个专家,有 ‘ 钉子精神 ’ 的那种人。 ” 王翔说。

张霁明的母亲也有点“心疼”儿子。 “ 他不是那种会向别人诉苦的人,也不是图表现的人。他要做事,就会一步一步地钻下去,认认真真地把事情做好,从不指望轻松。 ”

在张霁明的办公桌上,常年放着一个蓝色文件夹,里面装满了 A4 纸大小的工作便签,每张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当天的任务、问题和解决方案。十几年下来,这样的便签攒了四千多张。 “ 这些年碰到的难题,基本上都在这里面。 ” 同事们都知道,这些便签是他的 “ 第二个大脑 ” 。

工作上的坚持,意味着对家人的亏欠。他连续 15 年主动申请除夕和初一值班,女儿小时候总问他: “ 爸爸,你怎么每年过年都不在家? ” 他只能笑着解释: “ 爸爸的工作是让大家家里都亮灯。 ” 妻子早已习惯了这种生活,每次过年,她都会收到丈夫带回来的小礼物,有时是一束花,有时是一盒点心,或者一件孩子喜欢的玩具。

而张霁明母亲和他说的最多的话,大概是“工作要紧,你去,饭菜我热着”。

他们一家都知道,这就是电力人的生活,也是电力人的责任。

“ 在万家灯火亮起时,你要甘愿做那个 ‘ 隐形人 ’ 。 ” 张霁明说。

从小时到毫秒

2019 年 6 月的一个晚上, 宁波鄞州区一条 10 千伏线路 突然发生故障,导致 17 家企业、三千余户居民断电。

按照传统的抢修方式,工作人员需要派出故障排查小组,依次检查变电站、开关站和线路,然后手动操作隔离故障点,最快也要 50 分钟才能恢复供电。正当居民焦急等待时,配电调度室的屏幕上,自动弹出了故障定位和隔离方案 —— 整个过程,仅用 50 秒。

这一切,得益于张霁明团队建设的配电自动化故障自愈系统( FA )。它的核心功能是当电网发生故障时,系统能够自动检测、精准定位、隔离故障区域,并快速重构供电路径,极大地缩短了停电时间。

张霁明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 FA 就像医生用的 CT ,当电网线路出现“病灶”,它能通过扫描,立即判断“患者”生了什么病,而且可以马上将“病灶”隔离开,筛选出最优方案解决问题,停电的用户就会大大减少。

至 2020 年,这套 FA 系统已覆盖 460 条线路、 1473 个开关站,使城市核心区域的供电稳定性大幅提升。而到 2025 年,这一数字扩大到了 972 条线路、 3363 个开关站,支撑起真正的 “ 不停电 ” 城市核心电网。

“ 从 50 分钟到 50 秒,是整个行业的质变。 ” 一位业内专家评价道, “ 以前停电要靠人工排查,现在张霁明团队让它变成了系统自动修复,甚至比人工还精准。 ”

张霁明研制的宁波市鄞州区FA演示沙盘

一次次技术突破的背后,是中国庞大的电网建设不断的自动化革新。

从我国最初的 RD-800 型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到当前最新的新一代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张霁明参与搭建了 5 套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 2 套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每一次主站系统更新,他都会反复看十几本厚厚的设备说明书,将上千个精密复杂自动化设备的设备参数、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设备参数、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烂熟于心,达到“人机合一”。他笑称,自己的人生,“就是宁波电网自动化发展的历史”。

2020 年,“历史”再度被技术改写。

张霁明和同事们完成了国内最先进的“毫秒级”光纤差动分布式全自动 FA 环试点建设,实现在毫秒内隔离故障,并在 0.13 秒内恢复供电——也就是一眨眼的工夫。

但突破的过程并不容易。这项被引进的技术在“落地”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 “ 水土不服 ” 的问题。张霁明带领团队,用了近两年时间,解决了设备兼容性、信号干扰、故障误判等一系列难题。

“ 毫秒级是引进的技术,并不是我们的发明。但对于我们这些一线的工程人员来说,科技创新,就是立足于现状的设备条件,进行局部的改进,提高现有设备和工作流程的效率,解决局部的一些问题。”他说,“你怎么把技术引进来,建设好、落地好,克服水土不服的问题,同时在现有的条件下去完善它,改进它的效率,这同样是很有价值的创新。 ”

毫秒级故障恢复技术正式应用后,宁波东部新城的供电可靠性提升至 99.998% ,几乎达到 “ 零停电 ” 的水平。

张霁明团队在宁波韵升集团,对宁波韵升等重点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图/洪浩哲)

“ 我的很多业绩都来自 QC 质量创新类的小发明、小改进。 ” 张霁明说。他和团队先后拿下 2 次国际金奖、 6 次国家级 QC 奖、 9 次省部级一等奖,但这些创新很多时候并不是耀眼的大突破,而是让日常工作更顺畅的“一点点优化”。

“ 微小的进步,可以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同样,微小的进步,也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也很考验你的眼光——技术的走向,成本的控制,都会决定一项科研成果最终的应用效果。 ” 张霁明说,比起那些引领发展的高科技成果,他们这些一线的技术人员,会更多地通过不停改进技术,让系统与设备在实际上起到新科技的效果。“这也是我们鼓励功能创新、职工创新、工匠创新的意义。 ”

对于一线的“工匠”们而言,这是最实在的话语,也是最有效的行动。正是在这些 “ 看似不起眼 ” 的改进,推动着电网变得更智能、更高效,也让千家万户的生活,变得更加安稳。

“师父”与“徒弟”

2017 年 4 月, 国网宁波市鄞州区供电公司内部设立了一间不起眼的小屋,门口挂着一块牌子 ——“ 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 。

这是张霁明的 “ 秘密基地 ” 。在这里,他带头实践了公司新推行的 “ 启航 — 领航 — 蓄水池 ” 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希望培养出更多一线技术人才。然而,工作室最初的状况并不理想,甚至可以说是冷清。 “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太愿意来。 ” 一位老员工回忆, “ 因为这里要求太严格,张工一天到晚琢磨技术,搞不懂的人都觉得 ‘ 太累、太卷 ’ 。 ”

比如,他坚持“当日事当日毕”,建立了一个缺陷库,把自己和团队成员在工作现场收集到的所有疑难杂症整理好,当天就带人处理掉。用张霁明自己的话说:“看到行事历上的工作一件一件完成,我整个人才会慢慢轻松下来。”

同事苗佳麒说, “ 有一次我们晚上刚干完活,快回家了,他打电话来问情况,后来凌晨又发来日报。那一刻我才知道,他其实一直在等我们,把整个工程进度抓得很紧。 ”

但随着技术成果的不断呈现,张霁明的工作室成了年轻人最向往的去处。 “ 现在是 ‘ 抢破头 ’ ,所有年轻人都想来,因为你真能在这里学到东西,练出本事。 ”

截至目前,这个小小的工作室,已培养出 5 名浙江工匠、 19 名宁波工匠、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团队成员获得 34 项发明专利,发表 9 篇核心期刊论文。

张霁明与徒弟徐定康在自动化机房内对 FA 系统进行在线分析,为电力供应的高效、安全保驾护航(图/洪浩哲)

90 后徒弟徐 定康回忆: “ 师父常说,工匠不是终身制的,唯有不断更新技能,才能让技艺真正服务于人民。 ” 在他的要求下,每个徒弟每年需参与一项重大工程建设,或一项技术攻关项目,或者参加一项岗位技能竞赛。这不是形式主义,而是一种 “ 逼自己成长 ” 的方式。

徒弟徐定康印象最深的是张霁明 “ 无情 ” 的训练方式: “ 师父一有机会就把我们丢到各种技能比武的备赛炼狱里去。每天练到晚上 12 点,跟高考一样累,但站上领奖台时,内心还是感激他的。 ” 事实上,他要求团队里的小伙伴,每人每年都要参与重大工程、技术攻关、技能竞赛,“不然就不及格,现在我们组每个人都在申请 QC 项目 ” 。

张霁明自己也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他相信 “ 技艺,不是在舒适区里练成的 ” 。

但他从不摆架子,也不是那种 “ 板着脸教人的师父 ” 。

“ 我跟他从来没吵过一次架。他总是倾听,先听清楚我的意思,再包容我的思路。跟他共事非常默契。 ” 苗佳麒说, “ 我认识他这些年,他每次见到我都是笑呵呵的,从没看到他情绪低落。一直保持热情、踏实、可靠,是我非常佩服的地方。 ”

而同事朱宁远则说,张霁明的技术课程,是最受大家欢迎的。 “ 比如他上课会举例子,把电网比作人体神经,让我们想象一下,一个人在大脑突然接收不到信号了,是不是一只手就不动了?这个就好比电网的一段失联了 ……” 朱宁远说, “ 你觉得他是个学术型的人,但他其实更像个老电工。我们遇到难题去找他,他总能用最通俗有效的方式帮我们解开。 ”

工作室不仅仅培养个体,它也影响了整个行业。

这个团队总结出的配电自动化实践经验,如今已被广泛应用。让大规模停电变成了历史,也让全国多个城市的供电稳定性提升到了一个全新水平。

2023 年,团队的 “ 电力负荷 — 经济响应模型 ” 被政府采用,为疫情后复工复产提供了数据支持。

而在清洁能源转型方面,他的团队还参与了多个项目,为新能源接入电网提供技术支撑。他的同事评价: “ 他的思维很超前,他经常告诉我们,做技术不能只盯着今天的事,要为未来留出空间。 ”

越来越多企业也向他发出合作邀请。在宁波精成车业,张霁明应邀为企业管理层讲解配网储能系统的原理与发展。他从选型、成本、系统效率到施工场景,全流程进行了梳理和拆解。 “ 我们原来只是看风口,觉得可能能干,但他一讲,我们才知道该看什么、不该碰什么。 ” 企业负责人说,过去模糊的项目设想,听完讲解后一下子清晰了许多。

与此同时,工匠精神也成为企业文化的 “ 点火器 ” 。 “ 我们也在推 ‘ 金匠银匠 ’ ,但说实话,讲得有点空。他(张霁明)来讲完后,员工回来就说,他那种几十年一线干下来的劲头让人服气。 ” 一位负责人说, “ 我们甚至考虑让他以后定期来讲,不光讲技术,也讲他这股人品和韧劲。 ”

25 年来,他不只是一个匠人,更是一个思考未来的人。他教会徒弟们的,影响合作方的,远不止是电路图、调试代码和故障排查,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眼光。

无声处的时代回响

和很多各自领域的“卖油翁”一样,张霁明身上充满了“神奇”的叙述。

比如,他只要看一眼设备故障信号,就能迅速判断故障部位、故障原因;多年来,他不断被媒体冠以各种称号:“电网医生”“毫秒侠”“追光者”……但这并不是“工匠”的全部意义。

张霁明心里觉得,只有不断突破创新,带来行业的变革,助力社会的进步,才能成为那个“穿越时代”的“大国工匠”。

张霁明的世界是安静的,但在无声的电流背后,他正在用技术革新发出响亮的声音。就像朱宁远说的:“张工平时很安静,话不多。但只要碰到关键问题,他立马就能提方案、带队落地。技术上非常有主见。”

2024 年,张霁明团队的《缩短 110 千伏变电站调度自动化信息联调时间》科研成果,在国际上大获好评。他们采用 AI 控制软件代替人员沟通、用鼠标轨迹构建技术代替人工操作、用图像识别技术代替人工辨识 …… 用专业术语描述,这项成果解构电力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画面的图像图元、告警文字、颜色着色和前置一二次设备信号,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实现 “ 机器替人 ” 智能校验,实现了生产人员的业务减负和提质增效。而用张霁明自己的话讲: “ 形象地说,原先需要两边的人一个个打电话喊话,现在 AI 机器人自动就把活给干了。 ”

这是新时代“工匠”的最新作品,也是中国飞速发展的一个小小注脚。

在国家电网从 “ 追赶 ” 到 “ 领跑 ” 的征程中,这位 “ 电网医生 ” 用每一次的故障归零,用每一毫秒的突破,用每个小数点的可靠性提升,做出了自己的响应。

“我是个不安分的人。”张霁明说,看到问题就想解决,看到可能性,就想去验证。

作为一名听力受损的工程师,他习惯于沉浸在技术世界里,静静地钻研电网系统的一组组数据、一次次参数调整,而与此同时,他却从不满足于现状,总在探索更先进、更可靠的电网技术。

“ 工匠精神不是终身制,而是不断更新技能,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民。 ” 张霁明常常这样对年轻同事们说。在他看来,真正的工匠不应满足于掌握一门手艺,而是要让手艺与时代同步,让技术不断进步,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张霁明带领团队斩获第49届ICQCC金奖

技术的突破,往往意味着荣誉与掌声。但张霁明的反应,却与大多数人不同。在多次获得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技术创新大奖后,他都少有欢腾的情绪,也不会在社交平台上“嘚瑟”一下。他得到的荣誉和报道,往往只会默默转发给妻子母亲,而她们有时会忍不住发条朋友圈,自豪一下。

“ 不能高兴得太早。 ” 张霁明的思路,早已走到了逻辑链条的下一步, “ 你的技术成果还面临着验证,验证之后还要经受实战推广,在推广中也许还有新的问题要解决。 ” 或许对于一线的工匠而言,技术创新的过程就像一场马拉松,突破和荣誉只是起点,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技术落地,如何让它经得起市场和实际工况的检验。

在技术的世界里,他永远在路上。

张霁明在自动化机房(图/洪浩哲)

这个“奔五”的“理工男”正在用行动证明,强大的力量并不需要声嘶力竭,而是在一次次技术革新中留下坚实的足迹。张霁明的故事,既是中国电网飞速发展的注脚,也是工匠精神最真实的写照。

有些人不需要站在聚光灯下,但他的努力,却照亮了千家万户。

主题:张霁明|“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