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迈克尔·桑德尔:我们必须从愈演愈烈的不平等中汲取教训

“当代优绩主义的问题在于,它往往将优绩与技术性专长等同起来,忽视了儒家传统以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治理一个国家所必需的,是品格与道德判断力,是公民德性与人格品质。”
“我们必须回到这样一个目标上:让大学真正服务于公共利益,而不仅仅是为那些被录取的年轻人提供进入高薪职业的跳板。”
“对我来说,其中一个重要的教训是:我们犯了一个错误——把道德判断外包给了市场。”
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1953年生,美国政治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著有《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公正》《精英的傲慢》《遇见中国》等。(博古睿研究院 图)
“你认为泰勒·斯威夫特应该比你高中时最激励你的老师多挣1000倍的钱吗?”
“我是泰勒的粉丝,我认为她值得。”
“为什么?”
“她比我的老师更能激励我。当我遇到困难时,她……”
“但她甚至不认识你。”
“我知道……”
“好的,谢谢,你叫什么名字?”
“我自称泰勒。”
2025年3月12日,美国学者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秋林报告厅举行讲座。其间,他抛出了泰勒·斯威夫特的案例供学生讨论:一位全球知名的流行歌手是否理应比一位高中老师赚取高达一万倍的财富?一位自称是泰勒·斯威夫特粉丝的学生给出了上述回答,并与许多此前被桑德尔追问过的人一样,陷入思考和犹疑。
并非没有人对全球音乐巨星和高中教师的巨大收入差距提出质疑。另一位学生提出,市场回报未必能公正衡量个体的社会贡献,一名高中教师的影响力虽然局限于教室,但其塑造的学生或许会对社会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桑德尔曾告诉美国记者欧逸文(Evan Osnos):“我去过很多国家,可能除了美国之外,中国有关自由市场的设想和道德直觉都是最深刻的。”
几乎在每一个桑德尔举办讲座的场合,这样的争辩都会发生,只不过具体案例会随着时间更新。在哈佛大学开设的“正义”公开课上,他举的例子是天才篮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丹是否值得获得3100万美元薪酬。桑德尔用这样的案例引出他的观点,提醒年轻人意识到天赋的某种道德任意性——我们的职业道德和成就至少部分取决于那些我们并不能心安理得拥有的自然才能,而且一个社会所推崇的才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迈克尔·桑德尔是当代最具影响力、最富感染力的政治哲学家之一,这位哈佛大学教授的思想早已远远超越校园,激起全球公共讨论的涟漪。桑德尔在东亚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反响。他曾在首尔一个室外体育场向1.4万人演讲;在东京,他的演讲入场券被黄牛炒到了500美元一张的高价;在中国,他是知名度最高的当代西方哲学家,或许没有之一。
2007年,桑德尔第一次来到中国。同年,他在哈佛大学所教授的公开课于9月19日起上线开放给公众观看。当时,一群字幕组志愿者在翻译完欧美影视剧之后转向了翻译美国大学的网络课程,“公正”公开课开始进入中国观众视野。“两年之内,桑德尔在中国获得了惊人的明星般的知名度。《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称他为‘2010年度最有影响力的外国人物’。”欧逸文在《遇见中国:中西哲学的一次对话》序言中写道,“有一次,在上海机场,护照检察官拦住他,然后喋喋不休地告诉他,自己是他的粉丝。”
在深度访谈节目《十三邀》中,桑德尔向前往哈佛大学登门拜访的许知远回忆起他的少年时代。目睹过1960年代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他与许多同龄美国人一样,留着长发、心怀自由主义信念、鄙夷保守主义政客。1971年,18岁的桑德尔干了一件大事:邀请时任美国加州州长的罗纳德·里根来到他所在的高中,与他展开辩论。桑德尔是高中的优秀辩手,他向里根抛出了自己精心准备的、最尖锐的问题,但半小时后,他就意识到自己不可能赢得辩论。
五十多年后,桑德尔用他标志性的舒缓语气回忆起那则往事,称虽然里根没能说服学生们相信他的保守哲学理念,但他完全展露出了九年后他当选美国总统所需的人格魅力。1980年代初,里根和撒切尔的上台标志着西方社会的新自由主义转向——一种主张市场至上、政府干预最小化、私有化与自由竞争能带来社会繁荣的经济与政治理念。它将市场逻辑扩展到几乎所有公共领域,重塑了人们对公平、成功与社会责任的理解。桑德尔没有像他高中时设想的那样从政,而是投身了学术。我们无法得知,与里根的那次“正面对决”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职业选择。
他的整个哲学生涯伴随着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席卷全球,深刻改变越来越多普通人的生活。数十年来,他是新自由主义最坚定的批判者之一,始终以坚定的姿态批判新自由主义,挑战其关于效率与中立的迷人承诺。面对一种将人类事务简化为市场逻辑与技术官僚治理的世界观,桑德尔坚持要重新唤回公共生活的道德与公民维度。从《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到《精英的傲慢》,他的著作清晰地描绘了新自由主义如何掏空民主辩论、加剧社会不平等,并削弱了共同体的纽带。凭借明晰的文笔与积极的公共参与,他不断追问:作为公民,我们彼此承担着怎样的责任?在一个被市场与算法主导的时代,我们又该如何重建一种共享的道德语言?
2024年5月,他与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巴黎经济学院进行了一场对谈,后来促成了他们合著《平等:它意味着什么又为何重要》(Equality: What It Means and Why It Matters)一书。这次交流凸显了政治哲学和经济学之间的差异,桑德尔对南方周末记者总结:“我们的共识是,争取更大的平等非常重要,但在经济学家和哲学家的视角之间存在一个有趣的不同:托马斯强调的是经济不平等,即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他认为应该通过税收政策改善财富再分配,我对此表示同意。但我同时也关注尊重、尊严、社会认可和声望的不平等。”
2025年10月14日,博古睿研究院宣布迈克尔·桑德尔荣获2025年博古睿哲学与文化奖(博古睿奖)。该奖项奖金为100万美元,每年授予那些在急遽变化的世界中以思想塑造人类自我认识、推动人类进步的思想家。桑德尔是博古睿奖的第九位得主,往届获奖者包括帕特里夏·希尔·柯林斯(Patricia Hill Collins,2023年)、柄谷行人(Kojin Karatani,2022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