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无淡季,这座城用“春马夏渡秋网冬雪”玩转经济

当体育赛事成为城市新名片,流量密码正在改写经济地理版图,从“看比赛”到“造城市”,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孵化下一个万亿级增长极。
“知道”跟你谈谈,武汉是如何用“春马夏渡秋网冬雪”玩转经济的。
作者 商理 编辑 刘王册
2025武汉网球公开赛现场。
“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如今已是不少人的出行新选择。
2025年国庆中秋长假,“跟着赛事去旅行”蔚然成风,全国体育服务消费同比激增28%,武汉光谷马拉松单日带动周边消费破亿,杭州亚运场馆赛后利用率达90%——这些数字背后,是体育赛事正以“流量密码”重构城市经济版图。
在消费升级的持续推动下,体育赛事超越了单纯的竞技范畴,成为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近五年来,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年均增速超过10%,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突破1.5%。
而在这场城市竞速赛中,武汉以“春马夏渡秋网冬雪”的四季赛事矩阵杀出重围——通过精准布局全年赛事体系,打破了季节对体育产业的限制,以“赛事+”模式有效串联起消费、文旅等多个领域,将短期的观赛人流转化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让“因赛兴城”从愿景走向现实。
四季有赛事,全年来旅行
体育赛事的开展,似乎总绕不开季节的“指挥棒”。
夏季天朗气清、温度适宜,户外跑步、骑行、水上运动等赛事能密集铺开,城市里随处可见赛事活动的热闹场景;可一到冬季,尤其是在南方城市,低温、阴雨等自然条件限制了户外赛事的举办,原本活跃的赛事市场会明显降温,甚至出现数月的“赛事空窗期”。
因季节交替导致的赛事“冷热不均”,让体育爱好者在特定季节没了参与方向,也让赛事产业链的上下游——从赛事运营方到场地提供方、装备供应商,都面临着季节性的经营波动,难以形成持续稳定的赛事生态。
不过,在武汉,不存在这样的“季节魔咒”。武汉主动围绕不同季节的特色,搭建起一套覆盖全年的赛事体系,“春有汉马、夏有渡江、秋有武网、冬有冰雪”的标志性布局,让体育赛事的热度从春到冬从未间断。
2 025 武汉马拉松的参赛选手们途经黄鹤楼。
春天的武汉,最具代表性的赛事当数武汉马拉松。每年3、4月,武汉的樱花进入盛花期,汉马的赛道恰好串联起东湖、黄鹤楼、樱花大道等城市地标,将春日美景与赛事竞技完美融合。
进入夏季,长江便成了武汉赛事的“主角”。有着近70年历史的武汉渡江节,是这座城市夏季最具辨识度的体育赛事,它让市民与游客在搏击风浪的豪情中,亲身感受这座英雄城市代代相传的拼搏精神。
2025第50届武汉7·16渡江节现场。
当秋日的凉爽取代夏日的炎热,作为WTA(国际女子网球协会)1000级别的顶级赛事,武汉网球公开赛便接过了赛事的“接力棒”。武网让武汉的秋季有了高规格赛事“撑场”,更通过赛事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与吸引力。
即便是南方城市普遍棘手的冬季,武汉也通过“室内冰雪赛事”找到了突破口。尽管武汉冬季无天然降雪,但近年来建成的武商梦时代冰雪乐园、黄陂甘露山文创城冰雪世界等室内场馆,也能为冬季赛事提供专业场地。
游客和市民们在甘露山国际滑雪场体验冰雪项目。
“春有汉马、夏有渡江、秋有武网、冬有冰雪”的四季赛事体系,以及造“季季有主题、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的赛事矩阵,已经成为武汉的“城市名片”。
越来越多人“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武汉则凭借全年无休的赛事吸引力让这样的“奔赴”从偶然变为常态——游客不仅愿意为她专程而来,更因四季不同的精彩,愿意一来再来。
其实,武汉的底层逻辑在于打破季节桎梏——春赏樱花马蹄疾,夏享东湖碧波漾,秋观网球科技潮,冬品木兰冰雪韵,四季轮转间,赛事IP与城市地标深度耦合,2024年,武汉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958亿元,体育消费总规模532亿元,体育服务业营收增速高达39%,远超传统行业。
既来看比赛,也要动起来
赛事经济的活力,来自于两类人的共同参与。
一边是为高水平竞技而来的“观赛者”,他们带着对精彩赛事的期待,拉动门票、住宿、餐饮等短期集中消费。
另一边是为亲身体验运动而来的“参与者”,他们贡献着住宿、餐饮等综合消费,也催生出装备购置、技能培训等长期持续投入。武汉成功地让这两类人群都能在赛事中找到自己的需求,把赛事的价值从一场活动延伸到城市经济的日常,激发城市体育消费的深层潜力。
先看“观赛者”带来的消费爆发力。武网赛事期间,国家网球中心周边酒店宾客盈门,不少外地球迷提前两三天来武汉,就是为了不错过任何一场比赛。他们在看比赛之余,也会漫步街头品尝热干面,登临黄鹤楼远眺,让一场体育赛事延伸为对整座城市的深度体验。
本土的汉超联赛,票价设8元和10元两档,门槛低、接地气,周末去看一场汉超比赛,是不少武汉市民的休闲选择。
8月16日晚,46780人见证汉超开幕式以及武汉经开区代表队与江夏区代表队之间的城区组揭幕战,现场观众人数创造了当时全国业余足球赛事上座率第二高的纪录。汉超揭幕战期间,武汉抖音团购消费环比增长55%,餐饮、酒旅、综合消费分别增加44%、69%、61%。
精彩的赛事不只在看台上涌动,更在赛场上奔腾。
2 025 武汉马拉松现场。
每年春天,汉马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跑者专程来参赛。2025汉马有近八成外地跑者,据第三方评估机构测算,外地跑者(非武汉市籍)因参赛的直接消费总额1.17亿元,同比增长40.6%;拉动消费总效应接近3亿元,同比增长40.2%。
全年精彩不断的赛事体系,点燃了武汉市民的观赛热情,更让全民健身的理念深植人心,让“参与”成为城市生活的动人底色。
在武汉的公园、社区里,总能看到参与运动的市民:社区组织的健步走,江边的夜跑团,街头的三人篮球赛,室内的冰雪乐园……大家买双舒服的运动鞋、报个瑜伽班、去健身房办张卡、体验滑雪后就买了雪服雪镜,全民健身的蓬勃开展,让体育消费从赛事场景延伸至日常生活,真正走向全民、融入日常。
武汉让赛事的价值真正融入城市经济的血脉,既撑起一时的热闹,也滋养长久的活力。
赛事虽有时,留客有巧思
一场赛事的时长终究有限。要让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观赛者和参赛者真正留下来、慢下来,把“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的冲动,转化为“为一座城停留数日”的自觉,考验的是城市对赛事价值的延伸能力。
武汉有“巧思”,她以赛事为圆心,通过赛场周边的场景延伸、票根经济的链条串联、文旅资源的深度融合,织就一张覆盖“吃住行游购娱”的消费网,让人流真正变成“留量”。
武汉把商业活力直接“搬”到赛事身边,让观赛的热情自然转化为消费的动力。以2025汉马为契机举办的为期4天的体育消费展,汇集了国内外众多体育运动品牌和本土特色企业,设置了七大主题展区,不仅有最新的运动装备展示,还融入了潮流运动体验、美食集市、文化旅游推介等多元内容。
跑者们赛前可以来挑选专业装备,赛后能带着家人逛展休憩,大量市民也被吸引而来。2025武网赛场不远处,就是占地6000平方米的体育消费主题乐园——武网嘉年华,琳琅满目的市集展销短短三天内吸引约10万人次现场观众,1000万元体育消费券更是进一步引爆这场消费盛宴。
如果说赛场周边的延伸是“留住当下”,“票根经济”则是“牵引未来”,让赛事的消费价值突破时间限制。武汉将赛事门票转化为连接赛场与城市消费的“钥匙”,通过数字化赋能,使一张小小的票根变成“城市消费券”。
作为“湖北有礼”系列活动的核心实践,2025年斯诺克武汉公开赛的持票观众,只需通过“湖北有礼HB GIFTS”小程序,上传赛事票根,就能生成包含多重权益的消费礼包,涵盖餐饮、住宿、购物、旅游等多个领域,构建了“赛事消费—二次消费—持续消费”的完整链条。
对游客而言,票根不再是赛事结束后的“纪念品”,而是探索武汉的“通行证”,对武汉而言,票根则成了激活全域消费的“催化剂”,让赛事的影响力从赛场扩散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赛事与文旅资源的深度绑定,更是让武汉实现了“留客”到“留心”的跨越。在2025汉马举办期间,主办方进一步深化“汉马赏樱之旅”的特色品牌,还联动二十余家A级旅游景区为参赛选手提供或免票或半票的专属福利,让跑者在赛后能凭参赛凭证走进景区,深度感受“一城花海,两江粉黛”的春日盛景。
“赛事+景区”的联动,让跑者从“赛道上的过客”变成“城市里的游客”,很多人会特意多留一两天,去东湖泛舟、去黄鹤楼登高,把赛事之旅变成真正的度假之旅。
在武汉,“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不是终点,“因一场赛事,爱上一座城”才是赛事经济的真正底色。
当观赛者在赛场外的集市里品味热干面的醇香与豆皮的鲜糯,当游客登临黄鹤楼俯瞰千年文脉在云水间流转,当参赛者沉醉于樱花似雪、碧波如眸的江城春色,赛事就不再只是一场竞技活动,而是成为连接人与城市的情感纽带——武汉让游客的每一次奔赴都成为与她的深度对话,让每一份热情都沉淀为对她的认同与眷恋。
赛事终会落幕,但城市与人之间的故事,也因此翻开新的篇章。
(文中图片均由长江日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