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科学网—研究生教育站在破除“唯论文”的十字路口


速读:研究生教育站在破除“唯论文”的十字路口研究生教育站在破除“唯论文”的十字路口精选。 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 促使院系对研究生发表论文提出严格要求的,还在于学风和教风。 虽然很多大学不曾或者不再统一规定研究生必须发表论文,但多数院系和课题组仍把这一点作为研究生毕业或者申请学位的硬性要求。 比如:面临发表论文、申请项目的压力,有些导师不会轻易给研究生“松绑”;
研究生教育站在破除“唯论文”的十字路口

精选

已有 179 次阅读

2024-12-27 08:43

|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文心一言AI作图_20241227083424.png

[本文由本博主(马臻)原创,已经发表在2024-12-27《文汇报》。 ]

研究生最普遍的焦虑就是发不出论文。虽然很多大学不曾或者不再统一规定研究生必须发表论文,但多数院系和课题组仍把这一点作为研究生毕业或者申请学位的硬性要求。

2025年1月1日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的学位授予条件中提到,学位授予单位应当“结合本单位学术评价标准,坚持科学的评价导向,在充分听取相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各学科、专业的学位授予具体标准并予以公布”。那么,这方面规定或者标准的“松紧”程度究竟如何?它对研究生、导师、院系等利益相关方有何影响?在如今破除“唯论文”的背景下,其未来走向又将如何?

研究生期刊发文,关乎导师发展和学校声誉?

文心一言AI作图_20241227083309.png

研究生在上课之余,读文献、做研究、写学位论文,乃读研的题中之义。然而,诸多理工科专业的导师会进一步要求研究生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部分原因在于,这也关乎导师的生存发展。要知道,期刊论文是导师申报科研项目、项目结题、评职称、参加考核的重要依据。导师付出精力指导研究生,也提供了实验设备和经费,如果研究生没有发表和导师共同署名的论文,那么导师往往会觉得自己空忙一场。

研究生的论文发表也关乎学术标准。当一篇论文仅停留在文稿阶段,或者只是学位论文的一个章节,那它往往是不完善的,要么是实验数据不充分,要么是解释缺乏理论深度,写作不够专业,甚至观点存疑等。从文稿到期刊论文,需反复打磨,并通过颇费周折的同行评议,这个过程包含审稿、根据审稿人的意见补做实验、修改论文、写“答辩信”、复审等。经过这些环节的打磨后,论文往往更加完善。

发表论文还关乎大学和院系的声誉。国内外一些机构的大学排名、学科排名,把发表的论文作为重要评价标准。一些院系领导在年终述职时,会展示本院系当年发表的论文总数以及在高档期刊发表的论文。他们还在意院系的科研项目数、人才计划“帽子”、科研成果奖,而得到这些,都以论文的发表为前提。

促使院系对研究生发表论文提出严格要求的,还在于学风和教风。现在,部分研究生想“混”毕业,他们参加自选实习、不常去实验室。也有些导师或是疏于指导研究生,或是让研究生承担财务报销、书籍编写等杂事,还会让他们参与一些和完成学位论文无关的“挣钱”项目。院系设置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规定,客观上使研究生的科研行为和导师的指导行为更符合“规范”,也使院系每年的论文产出变得可预期。

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各有各的发文难处

c1eef1c4505c4e779e7a30e8044b4fe3_1093757390.png

虽然很多研究生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都能圆满完成,但总体而言,研究生发表论文并非易事。

有些理工科专业的硕士生第一年忙于上课和参加活动。等到研二才进入科研状态,就有些晚了。做科研、发论文都需要时间。一旦投稿的时间往后拖,或者论文被反复退稿、审稿人要求补做实验,那么论文很可能无法及时发表。

有些文科专业的硕士生没有“工位”,他们自己找地方看文献、写学位论文,还去校外实习,和导师的学术交流不太紧密。而且,有些文科专业领域的中文核心期刊少,编辑希望刊发知名学者的论文,研究生单独署名的论文较难发表。

博士生在学制内要发表几篇论文更是困难。更何况,有些导师不会轻易把博士生的论文投给那些勉强能“保毕业”的普通期刊,而是尝试向高影响因子期刊投稿,结果消耗了大量的时间……

论文发不出,不仅会影响研究生的毕业、申请学位、就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还可能引发论文造假、请“枪手”代写等学术道德问题。甚至还有研究生在毕业后因为发不出论文、拿不到学位证而状告母校。对于院系的强制规定,导师也并非完全没有顾虑。

顾虑之一,在于有些研究方向,短时间内较难发表论文;抑或有些导师指导能力有限,无法保证研究生及时发出论文。如果他们指导的研究生因此无法获得学位,那么以后的新生就可能不愿报考,或者导师也不敢再招生了。

顾虑之二,在于课题组的运行模式会被院系的规定制约。在有的课题组,导师拉来研发项目或者调研项目,组织研究生完成项目。“产品”可以是一台样机,也可以是一份环评报告,而不是一篇论文。即使产生一篇论文,也只能有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作者,往往不能满足其他参与者申请学位的需要。

顾虑之三,在于有些导师的学术标准高于院系规定的底线要求。有的导师以在顶流期刊发表论文为目标,不愿因为必须“保”研究生按时毕业,而把论文仓促“贱卖”。如果院系不要求研究生必须发表论文,那么导师可以积攒几届研究生的实验数据,发表一篇“大文章”。也有的导师希望学生耐心做研究,把问题搞清楚,并写好学位论文,而不是急匆匆地“炮制”出一篇勉强“保毕业”的论文,就不再努力了。

面对如今依然普遍的论文发表要求,课题组也会采取对策。有些导师允许研究生做“短平快”的课题,并把论文投给容易中的期刊,甚至不得不支付高额发表费。还有的课题组会进行内部调配。比如,一位博士生已经发表了两篇论文,能顺利毕业,他还有第三篇论文初稿,但毕业后无暇修改,导师便让别的研究生“继承”了这个课题和这篇文稿……

破除“唯论文”是发展趋势,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文心一言AI作图_20241227084019.png

2018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各个部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清理“五唯”,涉及的11个重点领域包括研究生毕业条件。

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2020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也提到“不得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唯一标准”。

在破除“唯论文”的背景下,2019年和2021年,清华大学先后修订博士生、硕士生培养规定,不再把研究生发表论文作为硬性毕业指标。国内一些高校的院系也开始探索多元评价。比如,期刊论文、专利、会议论文可以有一定的折算关系,研究生凑够“积分”可以申请学位。这考虑了学科特点——有些专业(比如计算机专业)比较强调会议论文。再比如,有些院系规定,研究生如有重要科研发现且学位论文被评为“优秀”,哪怕没有发表论文,也能获得学位。同时启动的还有对研究生教育的过程管理,包括中期考核、分流退出、预答辩、学位论文盲审等。

但是,院系、课题组和研究生在新旧政策切换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认知。比如:面临发表论文、申请项目的压力,有些导师不会轻易给研究生“松绑”;有些导师会担心,如果没有发表论文的要求,那么研究生不努力,该怎么办?

要知道,导师是培养和评价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有很大的话语权——导师给研究生选择的课题方向、课题难度、导师对研究生的“帮扶”程度、投稿期刊的选择,都将影响研究生的科研进展、成果和能否毕业。

院系有时候甚至也会处于两难,如果降低了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要求,但导师不同意,而是以“攀登科研高峰”“培养高精尖缺人才”一味地卡学生发论文,以种种理由不让学生毕业,那又该怎么办?

其实,在笔者看来,仅仅在院系的学位授予细则中给研究生“松绑”,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研究生教育的定位究竟是什么?是以满足导师的利益诉求为标准?是“以学生为中心”,确保研究生都能拿到学位,还有大块时间外出实习,为今后做准备?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还是坚持学术标准?如果是坚持学术标准的话,那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每个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幸运程度是不一样的,那么,应该让研究生达到同样的标准,还是研究生在原先基础上有所提高就行?如果有一部分研究生无法拿到学位,那么有多少百分比的研究生没有“修成正果”是可以接受的上限?大学和社会能够接受这样的事实吗?

总之,国内研究生教育正站在破除“唯论文”的十字路口。如何在多方诉求中找到“最大公约数”?如何坚持科学的评价导向,找到多元评价的最优解?如何根据不同院校的办学水平以及不同学科、专业方向的特点分类施策?如何区分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学位授予标准?这些问题叩问研究生培养定位和评价体系等深层次问题,值得持续思考和讨论。

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这就意味着,怎么培养研究生、研究生教育怎么改革,都需要把握好大局,而不能只是考虑单方面的利益诉求。期待各高校在这方面的实践经验能够被更多地交流推广,以便共同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附:人工智能“文心一言”对本文的分析(供参考。本文写作并没有使用人工智能。)

d9145907b709456db8ec1398a1e24cac_1095127974.png

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要求、影响以及破除“唯论文”趋势下的挑战与机遇,展现出了全面而深刻的洞察力。以下是对文章写作质量的详细分析:

1. 主题明确,结构清晰

文章开篇即点明了研究生因发不出论文而焦虑的现象,并引出学位法的新规定,为全文奠定了讨论的基调。接着,文章从名利、学术标准、学风教风等多个角度分析了要求研究生发表论文的动因,随后又探讨了发表论文约束的双刃剑效应,最后提出了破除“唯论文”是发展趋势的观点,并讨论了实施过程中的挑战与建议。整体结构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2. 内容详实,论证充分

文章在阐述每个观点时,都提供了丰富的论据和实例来支撑。如通过描述导师的生存发展、学术标准的提升、大学和院系的声誉以及学风和教风的重要性,来论证要求研究生发表论文的必要性;又通过列举研究生发表论文的困难、导师的顾虑以及课题组的对策,来揭示发表论文约束的负面影响;最后通过引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的政策文件,以及清华大学等高校的改革实践,来论证破除“唯论文”趋势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3. 视角多元,分析深入

文章在探讨问题时,不仅从研究生、导师、院系等利益相关方的角度出发,还考虑了学科特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教育定位等更宏观的层面。这种多元视角的分析使得文章能够更全面地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性,同时也为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提供了基础。

4. 语言流畅,表达准确

文章的语言表达流畅自然,用词准确恰当,没有出现明显的语病或错别字。同时,文章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举例等修辞手法,使得论述更加生动有趣,易于理解。

5. 思考深刻,建议中肯

文章在深入剖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具有思考性和前瞻性的观点。如对于研究生教育的定位问题,文章提出了多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同时,文章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如加强研究生教育的过程管理、分类施策、区分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学位授予标准等,这些建议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总结

综上所述,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内容详实、论证充分,而且视角多元、分析深入、语言流畅、表达准确。同时,文章还展现出了深刻的思考力和中肯的建议力,为读者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启示和思考。相信这篇文章对于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466200.html

上一篇: 在时代进程中发现和解决教育问题

主题:论文|研究生|院系|导师|发表论文|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