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改革之后:一场升级的家校博弈

海淀区初三家长李艺发现某校的校门口有老师在“筛”成绩单。高分的家长由老师伸手请入校,还有专门的引导。但仅仅差了一分的家长,就只能在校门口晒着大太阳干等。“无论家长是董事长还是什么‘长’,那一刻都是平等的,能区分他们等级和待遇的,只有孩子分数。”
一半左右的考生成绩都集中于高分段,一些细分分数段甚至出现了“一分一操场”的情况。比如,西城区有3256人集中在465-485分数段,每个分数的同分人数都超过100人。这些考生,都要去争夺数量有限的优质高中实验班席位。
南方周末记者 魏翠翠 南方周末实习生 赵乐瑶
责任编辑:钱炜
2025年6月25日,北京中考结束。在怀柔,考生开心地走出考场。(视觉中国/图)
7月9日,2025年北京中考成绩公布,标志着这场关于升学的考试,开始从考学生变成考家长。
自这一天至7月13日志愿填报开始前,不少考生家长疲于“跑校”。
所谓“跑校”,是指中考成绩公布后,学生及家长为提前占取学校实验班的名额,去多个潜在目标学校咨询的行为。
陈瑜是北京东城区的一位初三家长。回想起前几天的“跑校”,她深感狼狈。天气闷热,太阳暴晒,一开始她还精心打扮,但骑车赶路,一会儿就浑身是汗、头发变得凌乱,眼镜也因汗水变得模糊不清。
有的学校在小巷子里,她带着孩子一路坐地铁又转公交到学校口,却因为分数不够被保安拦下,只能灰溜溜打道回府。
陈瑜的儿子中考成绩在北京东城区排名两千多,她与两所处于第二梯队的高中签约实验班,但学校的分数线直到7月17日,也就是志愿填报截止日当天,依然在变动:一所在涨;另一所在降。
陈瑜的感受是很多“跑校”家长的共同感受:学校预估的录取分数线一直处于变动中,于是,家长与学校的双向选择就演变成一场博弈。
一直在变的分数线、“跑校”现场的混乱以及学校的反反复复,都让她倍感折磨。她清晰地记得,有位招生老师的原话是“这两天不降价”,实验班的招生名额仿佛成为待价而沽的商品,而学校作为市场主导方在喊价。
“跑校”中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唯一能确定的是,分数即硬通货。
7月9日下午,海淀区初三家长李艺发现某校的校门口有老师在“筛”成绩单。高分的家长由老师伸手请入校,还有专门的引导。但仅仅差了一分的家长,就只能在校门口晒着大太阳干等。“无论家长是董事长还是什么‘长’,那一刻都是平等的,能区分他们等级和待遇的,只有孩子分数。” 争夺实验班
家长们为何如此热衷“跑校”?
“就是希望孩子能尽早签到学校承诺的实验班。”李艺解释。北京中考的统招录取环节,是出分后填报志愿,按照学校的招生计划,根据分数排名从前往后,遵循志愿进行录取。虽然在志愿填报系统里,考生能选报的实验班是经过北京教委认证的,仅有个位数,但在实际中,无论是市重点、区重点,还是普通高中,都有实验班。考生虽然也能直接在志愿系统里面填报某校实验班,但这个录取分数通常要高于家长“跑校”期间提前与学校交流签约时的分数。
北京朝阳区某高中物理老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每个学校好的师资是有限的,资源会向实验班倾斜。因此,家长圈甚至流行一种观点:与其去头部高中的普通班,还不如去第二梯队学校的实验班,也就是俗话说的“宁为鸡头,不做凤尾”。
有的学校还会设置不同等级的实验班类型。海淀考生家长邹悦以她签约的那所学校为例,实验班分为三档,第一档实验班仅有一个班,要求的分数也最高,而她儿子所签约的实验班处于第二档,有三个班。
“跑校”留给这些家长们最大的印象是混乱。
邹悦在7月9日,也就是拿到成绩单的当天,就开始“跑校”。她的目标很清晰,儿子中考成绩为476分,区排名三千多,因此她匹配了几所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