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恐龙在灭绝前已经走下坡路了吗?



速读:这一研究2025年5月发表在《当代生物学》,作为佐证,研究还发现,地质露头区、现代土地覆盖等当地的外部因素,的确也会影响恐龙的发现概率,由此使一些研究误以为恐龙在灭绝前早已开始衰落。 一项研究通过重新审视北美地区恐龙化石的情况,否定了恐龙在大灭绝之前就已经走向衰落的假说,这也为恐龙的“意外”灭绝增添了新的证据。 研究人员结合古气候、地理和化石等数据,对白垩纪晚期恐龙的生存分布和化石发现的概率等进行了建模分析,认为这一时期恐龙化石记录的减少,主要是因为多种原因导致的发现率降低了,而恐龙的生存分布情况很可能是相对稳定的,甚至有所增长,一直持续到撞击事件的发生,即白垩纪-古近纪界线的大灭绝。 但恐龙灭绝之前的生存状况究竟如何,却长期存在争议。

一项研究通过重新审视北美地区恐龙化石的情况,否定了恐龙在大灭绝之前就已经走向衰落的假说,这也为恐龙的“意外”灭绝增添了新的证据。

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非鸟类恐龙突然灭绝了。按照主流的说法,主要是一颗直径超过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也就是一个意外。但恐龙灭绝之前的生存状况究竟如何,却长期存在争议。

因为一些研究根据灭绝前一段时间里的化石记录发现,恐龙在突然从地球上消失之前,其多样性早已呈下降态势,特别是在距今约7200万年前至6600万年前的马斯特里赫特阶段后期。这意味着恐龙最终的灭绝,虽然有意外的因素,但或许因为环境长期变化等原因,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恐龙或未长期衰落

最近,一项研究通过重新审视北美地区恐龙化石的情况,为突然“意外”灭绝的说法又增添了新的证据。研究人员结合古气候、地理和化石等数据,对白垩纪晚期恐龙的生存分布和化石发现的概率等进行了建模分析,认为这一时期恐龙化石记录的减少,主要是因为多种原因导致的发现率降低了,而恐龙的生存分布情况很可能是相对稳定的,甚至有所增长,一直持续到撞击事件的发生,即白垩纪-古近纪界线的大灭绝。

虽然化石可以记录古生物的历史,但受地质、环境、人为等因素影响,并不是所有生物都可以化石的形式留存至今,更不是每块化石都能被人类发现,因此,现有的恐龙化石记录,只是反映其保存潜力的有偏差的取样,并不能直接说明恐龙整体生存状况的变化。

最新的证据表明,白垩纪的恐龙王国似乎一片欣欣向荣。视觉中国|图

而在最新研究中,多个机构的科学家,综合可能的影响因素,首次对白垩纪晚期北美地区的恐龙及其化石的情况进行估计和比较,其实就证明了目前对恐龙时空分布的观察数据,受制于人们发现恐龙生存信息的能力。相应地,对晚白垩纪马斯特里赫特时期恐龙多样性变化的理解,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地质记录的影响,不一定能反映出真实的恐龙变化趋势。

这一研究2025年5月发表在《当代生物学》,作为佐证,研究还发现,地质露头区、现代土地覆盖等当地的外部因素,的确也会影响恐龙的发现概率,由此使一些研究误以为恐龙在灭绝前早已开始衰落。

“恐龙是一种适应性极强的物种,能够在几乎所有的环境中生存,那么当它们在气候变化更艰难的时期都能坚持下来时,又为什么会突然走向衰落呢?”参与这项研究的布里斯托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人员亚历山大·法恩斯沃思(Alexander Farnsworth)告诉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