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逾10亿元全球航运巨头马士基在上海临港布下一颗“超级棋子”
投资逾10亿元 全球航运巨头马士基在上海临港布下一颗“超级棋子”
2025年11月21日 06:12

11月20日,临港最大、最新、最先进的综合仓储设施正式投运。
这一蓝白色调的巨型连体建筑位于 上海自贸 区临港新片区靠近东海大桥处,是马士基投资10亿余元最新打造的综合物流旗舰仓,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总仓储面积近15万平方米。它不仅一举成为这家航运巨头在华最大仓储物流项目,更成为企业高效服务中国以及链接世界的新起点,是马士基从“港到港”向“端到端”战略转型的关键一跃。
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大背景下,外资航运巨头为何重金押注上海?
马士基的战略支点
从马士基临港综合物流旗舰仓办公楼的窗户向外望去,东海大桥蜿蜒向前,尽头处便是上海洋山深水港区。
“这是中国出口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进口的‘第一公里’。现在,客户不用担心这一公里了。”马士基大中华区总裁丁泽娟说。
旗舰仓不仅位置上“近水楼台”,更有政策上的开放优势——它位于 上海临港 新片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内,借助制度创新优势,可享受多项创新和简化的监管政策支持。
在这里,海关围网变得“无感”。马士基将获批实施分类监管政策,保税与非保税货物可同仓存放,并支持两者在区内直接转换状态,无需进出卡口。
比如,对出口企业来说,出口商品抵达马士基临港综合物流旗舰仓,即视同出口,企业可立即办理出口退税。而传统模式下,出口货物抵达港口后还要等待匹配船期,出运后企业才能获得退税。对进口商而言,货物抵港后可快速转移至保税仓,等消费端订单确认后再清关发货。
打通这关键的“一公里”,意味着企业无需提前备货,可以把决定留到最后一刻,灵活性大幅增加,物流成本大幅减少。这意味着,供应链弹性将大大增强。
2016年起,马士基向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在海运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布局陆路运输与空运业务。“客户希望我们提供端到端一站式服务,因为原来航运服务链条长、涉及的供应商多、不确定性大、成本难管控。”丁泽娟告诉记者。
仓储业务正是转型的关键一环,是让海陆空业务紧密相连、形成“一体化”网络的重要纽带。
而选择上海,选择临港,则是公司的战略决策。
“ 上海临港 新片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是中国唯一的特殊综合保税区,上海洋山港是马士基全球最重要的航运与物流战略节点之一。这里背靠中国最有活力的制造基地以及消费市场,并且临近日韩和东南亚,可辐射全中国以及亚太地区。”丁泽娟说,临港综合物流旗舰仓是公司面向未来的战略支点。
在丁泽娟看来,旗舰仓的优势不仅在于位置和规模,更在于全渠道履约的综合服务能力。
未来,临港综合物流旗舰仓可以打造成中国进口及出口分拨中心、 跨境电商 履约中心,还可以成为区域及全球分拨中心——通过马士基与赫伯罗特组建的“双子星”网络,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货物将转运至上海港这一国际枢纽港进行集散,再通过大型集装箱船发往海外其他枢纽港,分拨至全球市场。
在这个包含普通仓库、恒温库、全自动智能库等多种仓储设施的“巨型仓库”内,马士基不仅能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而且能提供包括再加工、贴标签、报关等在内的增值服务,并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定制。
上海港的新增长极
业内人士认为,马士基打造临港综合物流旗舰仓,将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实力。
今年8月,上海港单月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2万标准箱,创月度吞吐量新高。 上港集团 生产业务部副总经理周勇在介绍新纪录诞生的背景时提到,今年2月马士基与赫伯罗特的“双子星”航运联盟开始运营,为上海港箱量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双子星”采用与传统大型箱船多港挂靠运营完全不同的经营策略——即超大型集装箱船仅挂靠全球主要枢纽港,通俗地说,就是从“站站停”变成“大站车”,中小型集装箱船负责枢纽港与周边港口的货物集散,而大型集装箱船只负责枢纽港之间的货物转运。
上海港是“双子星”全球航线网络中少数几个主要枢纽港之一,由此,更多周边国家的货物通过上海港这个枢纽进行中转,大幅提升了上海港的国际中转箱量。
近几年上海港积极寻求新增量,大力发展国际中转业务。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港国际中转箱量超过700万标箱,同比增长超两成,是上海港成为全球首个年吞吐量超5000万标箱港口的重要支撑。今年前9月,上海港国际中转箱量便突破600万标箱,全年有望再次实现大幅增长。
提升国际中转箱量,除了靠整箱中转外,集拼业务是关键。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下,国际中转集拼可以说是上海口岸功能完善的一项关键举措,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国际航运资源配置的能力。
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指境外货物通过国际航线运至中转港口后,与内地出口货物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拆箱分拣,按目的地重组装箱复运出境的港口物流模式。
在这方面,上海港曾经大幅落后,但自2022年1月成功开展“国际中转集拼第一箱”以来,上海港在自贸区政策及海关等方面的支持下奋起直追。今年上半年,上海洋山深水港区国际中转和集拼箱量已达269.6万标箱,同比增长10.6%。
“我们与马士基、德迅、美设等全球领先企业深化合作,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吸引更多国际物流企业在上海设立中转集拼中心。”上海港国际中转集拼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而中转集拼业务正是马士基临港综合物流旗舰仓未来着重打造的新功能。“把旗舰仓打造成全球分拨中心,将涉及大量中转集拼业务,这也是客户非常看重的服务。”丁泽娟说。
一座超大规模的现代化全球尖端物流中心就像一个新枢纽,通过更优质的服务将全球货物吸引至此,让上海港获得新增长极。
航运业的转型标杆
除了带来箱量和服务能级的提升,马士基临港综合物流旗舰仓也将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引领全球航运业绿色、低碳、智能化转型的新标杆。
“命名为‘旗舰仓’,是因为它运用了当前最新的智能化技术,进行了最新的碳中和探索,具有标杆性意义。”马士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技术和探索不仅将在马士基中国广泛推广,也将复制到全球网络中。
“智能化转型包括设备的自动化、信息的数字化、决策的智能化。”马士基临港综合物流旗舰仓总经理林森介绍。
旗舰仓由四栋坡道高标准仓库以及一栋全自动智能库组成,并配有自动化仓储存取系统以及堆垛机、轨道式导引车和自主移动 机器人 等自动化设施。
在全自动智能库内,传统的叉车司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自主导航的平板小车便是货物的搬运工,它们高效协同、精准衔接,能实现7×24小时无人化作业。
数字化方面,马士基仓库管理系统已实现和海关系统、客户订单系统、车队运输系统等各平台的数据交互。作为“数字中枢”的系统,不仅能让客户全程监控货物运输和储存的状态,还能生成多维度可视化报表,作为决策依据。
智能化方面,过去自动化设备主要依靠后台编写的程序,按规划的路线运行,现在马士基已开始探索让自动化设备进行自主学习,寻找更优路径。
绿色是旗舰仓的另一大亮点:仓库屋顶安装了 太阳能 板,预计可满足超70%的仓库用电;仓库内部采用电动操作设备,并通过设备协同与智能调度,实现“低排放、低浪费”的“双低式”作业;旗舰仓还在评估投资电动卡车的可行性,以实现港口与仓库之间集装箱运输的低碳运营。
在今年10月举办的2025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上,许多全球航运业绿色、低碳、智能化转型的“上海方案”“中国方案”在上海发布,强化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面对航运业新发展趋势的引领能力。
如今马士基临港物流旗舰仓提供了最新的“上海样板”,显然这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实力和影响力提升的又一体现。
马士基投入重金把“全球标杆”放在上海,亦体现外企对上海、对中国的长期信心。这样的信心有依据。
在 上海临港 ,马士基此前已在运营数万平方米的仓储设施,尽管规模不算小,但中国区业务发展太快,只能不停“打补丁”,在外面租借场地。
如今中国市场已是马士基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虽然全球贸易格局深刻变革,但来自客户的反馈显示,整体货量仍不断增长,长期看好的态度并未改变。
而上海也不会辜负这份期待。“短短两年时间,我见证了马士基临港综合物流旗舰仓破土动工,到现在正式投用。这是蓝图到实景的‘临港速度’。”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赵义怀说。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所创造的“临港速度”,正是中国、上海坚定拥抱世界,与各方携手同行、共创未来的“开放态度”。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