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专访|唐廷强:工艺美术一定要与社会、与生活发生连结


速读:雕塑、雕刻、漆画、陶瓷、珐琅……12月16日,上海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在上海图书馆开幕。 唐廷强:学院多方面考虑,一是展示近期对工艺美术当代性思考经教学活动形成的作品,与社会就人才培养进行交流;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工艺美术研究中心主任唐廷强说。 高校需思考学术发展方向,此次展览关注工艺美术人才培养、艺术创作、校区融合、产教融合以及如何服务社会区域文化经济发展。 下次举办时我们会进一步优化展览方案,遴选当代工艺美术创作中有成果的年轻艺术家,包括国内外优秀艺术家,扩大交流范围与产业规模,让展览更具意义。
专访|唐廷强:工艺美术一定要与社会、与生活发生连结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24-12-19 22:53 来源: 澎湃新闻

雕塑、雕刻、漆画、陶瓷、珐琅……12月16日,上海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在上海图书馆开幕。此次展览汇聚了来自相关高校、行业的80位艺术家的122件(套)作品。

“工艺美术”一词于 20 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并逐渐开始流行。其原意可追溯到人类开始制造工具的时代。在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后,随着传统乡村的急剧减少和外贸体制供求关系的转变,“手工艺”受机器冲击逐渐没落,但进入21世纪,工艺美术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愈发蓬勃。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手工艺的独特设计与制作,追寻工艺美术中那份机器不具有的温度与灵魂。

与纯粹的艺术不同,“工艺美术”不仅仅是一种注重美术的技艺,而是深刻地融入了现代生活。“要吸引更多受众,这个产业才有支撑。”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工艺美术研究中心主任唐廷强说。

作为本次双年展策展人,唐廷强将此次展览聚焦于“当代”。在他看来,工艺美术这个概念中,“社会属性”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工艺美术区别于艺术的最重要元素之一。换言之,工艺美术不能孤芳自赏,一定要与社会、与生活发生连结。不论是这次双年展,还是学校日常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莫不聚焦于此。

【对话】

聚焦“当代”,关注“生活”

澎湃新闻: 可以介绍一下这次展览的策展理念吗?

唐廷强: 策展理念聚焦 “当代”。从行业角度看,工艺美术面临重新洗牌,原有的创汇模式等已改变,国际需求差异化发展。高校需思考学术发展方向,此次展览关注工艺美术人才培养、艺术创作、校区融合、产教融合以及如何服务社会区域文化经济发展。

工艺美术领域有很多从业人员,代代传承,但不创新是不行的。例如现在很多玉雕大师还在创作以摆件为主的传统玉雕作品,工艺精湛、价格不菲,例如现在很多玉雕大师偏向于创作以摆件为主的传统玉雕作品,工艺精湛、价格不菲,而90后、00后会对具有文创性质的潮流品更感兴趣。行业和学校教育需思考让工艺美术材料与设计、工艺本身融合,创造一些年轻人喜欢的艺术品,以适应社会需求,促使产业发展。吸引了更多受众,这个产业才有支撑。

同时,工艺美术还有社会属性。中国的漆器、瓷器工艺流传到日本后发展很好,产生了很多新的工艺,就是因为他们的工艺作品深入日常生活,和社会紧密结合,这促使了工艺美术技艺的发展和传承。这一点是我们应该借鉴的。

澎湃新闻: 我注意到这次展览的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也是把传统工艺进行现代转化之后的成果。通过这次展览,学校是否也希望进一步推行交流合作,在传统工艺美术技艺融入现代生活这方面有更长足的发展?

唐廷强: 学院多方面考虑,一是展示近期对工艺美术当代性思考经教学活动形成的作品,与社会就人才培养进行交流;二是呈现老师和学生教学成果、学术思考的作品供社会欣赏分享;三是通过展示作品引起行业对工艺美术当代性思考的关注,促进学院与社会在人才培养、学术创作、社会服务等方面深度融合。

澎湃新闻: 这次双年展的亮点是什么?

唐廷强: 展览亮点一是我们保留了工艺美术的传统手工艺技艺,对很多传统技艺还有研究开拓;二是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前提下,我们与现代设计融合,把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其中;三是对材料有创新理解与运用,如金属首饰作品,之前的融合主要是贵金属之间的,比如黄金白银结合,现在我们尝试多种材料创新,比如草编与竹工艺结合产生新作品,还有木雕与漆器、玉雕与金属或漆器结合等,这是学院作为国家双高专业群在教学学术上的探索成果,也是我认为此次展览最大的亮点。

澎湃新闻: 学院在这次展览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唐廷强: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历史脉络深厚且独特。其源头可追溯至土山湾孤儿工艺院,这里堪称中国以学院制培养艺术人才的开创性起点。在当时,它打破了传统工艺美术单纯依靠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模式,引入西方学校培养体系,从清朝道光同治年间逐渐在上海落地生根,为后续中国艺术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像刘海粟、徐悲鸿等大师所处的教育体系都受其影响。1960 年,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关闭后,同年在漕溪北路成立了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许多土山湾的资深教师,例如徐宝庆等,纷纷加入其中。在过去60多年里,学院为国家输送了超3万名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在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上海,约 80% 的工艺美术人才都与本校有着紧密的渊源,其中不乏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面临新的时代,我们也在思考,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工艺美术学校,当今我们要承担什么样的角色?现在工艺美术领域有很多前沿领域,包括现在艺术教育的数字化,艺术教育的设计融合,工艺美术和材料融合等等,我们在这些探索中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此次展览的作品包含上工美老师和学生们的作品,代表了近几年学院面对当代工艺美术及受众需求,将相关理念与思考融入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后的成果。

澎湃新闻: 这次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以这种创新形式进行,您能讲一下对这个品牌未来的规划是什么样的吗?

唐廷强: 该展览前身是上海工艺美院教师作品展,已举办三次。在今年举办之前,我们都在思考,通过这个展览要给社会传递什么,表达什么?正如我一开始讲的那样,不管是人才培养、学术建设,还是工艺传承,归根到底,我们希望解决的,是工艺美术的当代发展问题。因此我们将此次展览主题确定为 “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旨在探讨工艺美术当代发展、学院教学与产业融合、行业发展以及学院教育如何做好社会服务等问题。

下次举办时我们会进一步优化展览方案,遴选当代工艺美术创作中有成果的年轻艺术家,包括国内外优秀艺术家,扩大交流范围与产业规模,让展览更具意义。展览并非单纯为展而展,而是要通过展览探讨并解决问题。

传承“技艺”,注重“跨界”

澎湃新闻: 可以介绍一下学院在工艺美术学术品牌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吗?

唐廷强: 学院两手抓,一方面抓好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完善教学质量,设置课程内容,开设众多选修课,将手工艺术学院与工艺美术研究中心结合,融合 40 个工艺美术品种工艺技术与专业形成教育资源。我们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将材料技术与设计元素融入教学体系。

另一方面我们从 2015 年起与清华大学、日本金泽工艺美术大学、东京艺术大学联合发起“薪技艺”国际工艺美术巡展,在国内外轮流举办;连续举办 12 届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作为主承办单位邀请国际知名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高校领导专家研究非遗保护;开展“一带一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巡展,传播中华文化;举办当代工艺美术批评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探讨当代工艺美术发展路径、创新与思考并形成学术提名展等,通过这些活动进行自我总结、传播分享并与社会各界交流。

澎湃新闻: 今年嘉定孔庙修缮完成,上工美的学生也参与了。

唐廷强: 是的,这次修缮过程中我校建筑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心师生有幸参与其中。我校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建筑遗产修复方向)2023年9月第一届开始招生,现在有46名学生,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艺术素养和科学素养,掌握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技术专业认识的建筑修复领域专业人才。

嘉定孔庙2023年开始修缮,建筑遗产修复实验班的学生刚入学不久就在老师的带领下进驻了嘉定孔庙的施工工地,同学们一边在校上课一边在工地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头开始一点一滴地从修缮现场学习建筑遗产修缮技艺。他们积极地记录、了解修复工作程序和施工方法,向老工匠虚心学习泥塑、漆艺、榫卯等非遗传承技艺,进行非遗口述史访谈、整理。

这个班级里很多学生都有一定基础,比如木雕专业、雕塑专业的学生,有扎实的工艺美术专业塑型与美学基础,经过反复练习很快就能上手建筑修复工作,他们在非遗匠师的悉心教导下很快就实质性地参与到屋面脊饰修复工作中。

师生还在本次修复中进行了数字化虚拟修复探索。他们通过对孔庙大成殿屋顶脊饰和通体彩画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获取修复样本信息,进而进行病害病理分析虚拟修复、推敲验证,再进行三维激光打印样本,对修复体进行完形修正,最后按比例进行复原制作,为最终的科学修缮打好基础,探索科技赋能遗产保护历史建筑数字化修复技术的实践应用。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学院培养学生的方向,我们希望培养具有文化知识与审美素养、实践动手能力,又具有设计深化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澎湃新闻: 您对工艺美术的未来有何看法?

唐廷强: 一是工艺美术一定要和产业合作,工艺美术学院教育也是如此。工艺美术与日常生活结合紧密,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否则产业和学院教育永远是“两张皮”。

二是行业要吸收学院及相关学术成果以促发展,例如电影艺术,当代艺术、文学艺术等等,都可以吸收工艺美术的文化和审美设计元素,这些元素很多都是来自学术的研究成果。所以工艺美术行业需要和学院乃至学术机构融合,才能促进行业发展。

三是当代工艺美术永远要关注受众,因为工艺美术不是纯艺术,需要考虑使用元素,考虑市场,它有社会属性,不是孤芳自赏的作品,需被更多人使用和喜爱才有未来。

主题:工艺美术|唐廷强|澎湃新闻|与生活发生连结|此次展览|专访|唐廷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