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0亿“药王”冲刺港股,67岁江苏首富即将再获IPO
67岁的孙飘扬,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作者丨刘杨楠
编辑丨海腰
图源 丨Midjourney
进入2025年后,曾经的A股“药王”恒瑞医药便频频传来好消息:
1月23日,恒瑞医药提交的舒地胰岛素注射液上市许可申请获国家药监局受理,用于治疗成人2型糖尿病,这是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1月22日,恒瑞医药申报的注射用瑞卡西单抗(商品名:艾心安)上市。瑞卡西单抗是国产第四款PCSK9抑制剂,属于Me-Better药物。它在已有的PCSK9靶点基础上,通过优化抗体结构和给药频率,给患者提供新的选择。
1月6日,恒瑞医药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拟在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计划通过H股上市募集资金不少于20亿美元,以支持其国际化战略和创新药物研发。
其中,恒瑞医药赴港上市备受关注。从2000年A股上市以来,恒瑞医药便一心研发,没再进行过任何融资。
但过去几年,受集采政策影响,曾占领医药界半壁江山的“药王”恒瑞医药失去锋芒,市值从6000亿元的最高点一跃而下,如今还剩不到3000亿元。
2021年,年过花甲的灵魂人物孙飘扬离开又出现,刀刃向内,主导变革,再次强调了“创新药”和“国际化”的战略,并久违地借用资本的力量,向海外市场再抛出一根橄榄枝。
时隔25年的新融资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医药企业曾出现一波上市潮。到1998年,上市的医药企业已经有40家。
当时,从江苏连云港制药厂改制而来的恒瑞医药营收已超4亿元。其掌舵人孙飘扬认为,恒瑞要想实现更具爆发性的增长,就要融入更多资金,加强研发,扩大生产管线。
于是,他开始主导公司上市。2000年10月18日,恒瑞医药在A股上市,发行价11.98元/股,估值约15.92亿元,募资4.79亿元。同年,恒瑞便投入2亿元,在上海建立研发中心,开始尝鲜创新药研发。
然而,上市后的恒瑞医药仍是国有控股为主,甚至连孙飘扬个人也不在股东之列。
2003年3月,孙飘扬主导恒瑞医药进行MBO(管理层收购),他与公司管理层共同收购了恒瑞医药56.15%的股份,国有控股部分只剩6%。2006年股改结束,孙飘扬成为企业的实控人,市场对恒瑞医药的信心也有所上涨。
此后,在孙飘扬带领下,恒瑞医药一步步成为市值6000亿元的A股“药王”。
在医药行业,政策是市场行情变化的一大核心驱动。但在孙飘扬领导下,恒瑞医药在几轮政策变化中表现都十分稳健,甚至几度逆势上涨。
例如,2004-2006年间,A股化学制药板块曾有过3年“至暗时刻”。
2004年,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良好生产规范)全面推开,引发一轮行业洗牌,大批小药企被淘汰出局,而恒瑞医药凭借自建研发中心的优势,成为此轮洗牌的受益者。
但行业洗牌还未落下帷幕,2005年10月10日,国家发改委第17次药品降价通知下发各省物价局开始执行。此次共涉及22种药品,剂型规格400余种,平均降幅40%左右,最大降幅达63%;按这些药品销售量测算,降价金额约40亿元,被称之为有史以来幅度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次降价。
当时,A股化学制药板块一度陷入低迷。但正在进行MBO,并在GMP中揽入更多市场份额的恒瑞医药成为为数不多几家领涨的药企之一,三年间估值逆势上涨400%。
到2017年,国家发布《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恒瑞医药作为A股上市药企中少有的快速转型创新药的企业开始享受到估值溢价,仅用1年时间,市值就从1000亿元上涨至2000亿元。
2018年,国家开始推行带量采购,仿制药行业受到重创,许多公司估值跌至近几年新低,而恒瑞医药因早年布局创新药估值再次逆势上涨,2020年底,恒瑞医药的市值一度突破6000亿元,孙飘扬个人也坐上首富宝座。
2020年,62岁的孙飘扬潇洒转身,宣布卸任董事长,将公司交给自己中国药科大学的师弟周云曙。周云曙的履历和孙飘扬重合度很高,1995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后到南京大学继续求学。进入恒瑞后,周云曙从部长一步步做到集团董事。在担任董事长之前,周云曙已在公司总经理岗位上履职17年。
然而,就在2020年,集采政策全面铺开,仿制药业务仍占据公司营收大半江山的恒瑞医药受到重挫。2020年,恒瑞入围集采的药品平均降价70%以上。2021年,恒瑞医药营业收入同比下降6.59%,净利润同比下降28.41%,这是公司自1997年有公开财务记录以来首次出现收入和利润的负增长。
随之而来的就是市值腰斩。截至2021年7月9日收盘,恒瑞医药的市值仅为3973亿元,缩水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