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家庭照护为什么这么难⑮:寻找积极体验保护照护者


速读:过去的研究显示,照护压力可能影响心理健康(抑郁、焦虑)及生理健康(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而最近的研究则关注韧性因素的保护作用。 照护者面临沉重心理压力和身体负担。 照护失智症患者还具有一个特殊性:失智症患者往往会出现数种行为与心理症状(BPSD,behavioralandpsychologicalsymptom)并发的情况,被研究人员称为照护的“临界点”:在这个点上,照护者发生临床意义上的心理困扰、抑郁和负担的风险显著增加,意味着照护挑战进入了一个更大强度的阶段,需要更多支持与干预。 第一类研究强调照护带来的负面心理和主观健康后果,发现照护者比非照护者显著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并报告自己的健康状况“不如从前”。 与照护未患失智症的配偶相比,照护患有失智症的配偶会带来30%的抑郁症状增加。

2024年,北京大学教授胡泳照护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的经历被媒体报道,在社交网络成为热点。高龄失能老人照护,并不是胡泳教授一个人要面对的问题。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高龄失能老人需要照护,这也成为整个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

家庭照护是中国老年人照护的主要方式,家庭照护也存在很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南方周末特邀胡泳教授撰写系列文章,以亲身经历和学理思考,探讨失能老年人的家庭照护为什么这么难。

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十五篇。

过去的研究显示,照护压力可能影响心理健康(抑郁、焦虑)及生理健康(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而最近的研究则关注韧性因素的保护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失智症患者照护中的积极体验,如寻找意义、满足感、收获、鼓舞、奖励、自尊、欣慰和应对。

胡泳

责任编辑:辛省志

照护者面临沉重心理压力和身体负担

作为照护者可能会面临极大的压力和挑战,尤其是在照顾慢性和退行性疾病患者的时候。照护者往往可能需要承担照护责任长达十几年,在此期间,身体和心理压力的叠加会严重消耗他们的身心。毫不奇怪,在过往二十年里,科学家们围绕照护压力对失智症患者照护人员健康的影响做了许多研究,但研究的重点并非一成不变。

第一类研究强调照护带来的负面心理和主观健康后果 ,发现照护者比非照护者显著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并报告自己的健康状况“不如从前”。与非失智症患者的照护者相比,失智症患者照护人员报告了更显著的情感、经济和身体方面的困难。例如,根据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2025年的报告,59%的阿尔茨海默病或其他失智症患者的家庭照护者表示照护带来的情感压力为“高”或“非常高”。失智症患者的照护者抑郁患病率为30%–40%,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照护者(20%)和中风患者的照护者(19%)。与照护未患失智症的配偶相比,照护患有失智症的配偶会带来30%的抑郁症状增加。失智症患者的照护者焦虑患病率为44%,高于中风患者的照护者(31%)。

照护失智症患者还具有一个特殊性:失智症患者往往会出现数种行为与心理症状(BPSD,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并发的情况,被研究人员称为照护的“临界点”:在这个点上,照护者发生临床意义上的心理困扰、抑郁和负担的风险显著增加,意味着照护挑战进入了一个更大强度的阶段,需要更多支持与干预。

2017年发表在《国际老年精神病学》(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s)期刊上的一篇论文,在研究了569位居家生活的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庭照护者之后发现,当失智症患者同时表现出四种或以上的行为与心理症状(如攻击、自伤、游走),其照护者的心理健康恶化,更可能出现临床上显著的抑郁与沉重负担。

常见的BPSD包括:激动与不安;焦虑与抑郁;语言或身体攻击;拒绝照护;睡眠障碍(夜间频繁醒来);游走走失;妄想与幻觉;冷漠与退缩。为什么“四种或以上BPSD”是关键阈值?这是因为,同时应对多个行为问题比单一症状更耗费精力与情绪。此时,心理冲击加大,多重症状不仅增加体力消耗,还严重影响照护者睡眠、社交与情绪健康。机构照护风险也随之升高,当照护者不堪重负时,更可能将患者送入长期照护机构。需注意的是,将亲人送入养老/护理机构对照护者心理健康有复杂影响:虽然一些研究发现,困扰会有所缓解,但也有部分研究显示,困扰程度保持不变甚至加重(尤其是对配偶照护者而言)。

许多失智症患者伴随着其他慢性病,这进一步增加了照护的复杂性。例如,一项美国的全国性研究发现,照护对象若同

主题:照护|照护者|失智症患者|抑郁|压力|家庭照护|行为与心理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