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ICU门前停下:肥胖、心梗与一场悄然开始的健康革命

肥胖,尤其是内脏脂肪的堆积,正在悄然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许多年轻人的体检报告上,常常隐含着脂肪肝、高血压、甘油三酯升高等健康隐患。这些被轻视的健康问题,早在数年前就已埋下了心梗的隐形种子。
文 | 吴轶凡 编辑 | 张晚迪
肥胖、心梗与一场悄然开始的健康革命。(视觉中国/图)
李婷不会忘记2022年劳动节前的那个夜晚。
客厅里,丈夫突然捂着胸口,面色惨白,豆大的汗珠不断滚落。她手忙脚乱地拨打120,救护车上,握着丈夫冰冷的手,大脑一片空白。
站在ICU门口等待的几个小时,是她人生中最漫长的时刻。恐惧如潮水般涌来,脚踝传来的阵阵疼痛提醒着她——作为一个年近50、BMI达到30的“中度肥胖”人士,山城重庆那些陡峭漫长的楼梯,每一级都在诉说生活的残酷。
医生告诉她:“幸亏送得及时,如果再晚送来20分钟……”李婷至今都觉得后怕。
心梗与肥胖之间的关联,她并非全然不知,只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性忽视——如今,她不想有一天,儿子也像现在的自己一样,站在ICU门口忍受煎熬。
这不是个例。近年来,从企业家到打工人,心梗甚至因此离世的事件不绝于耳。以往,心梗多见于老年人,但如今,中青年患者数量正逐年攀升,在社交平台上,“为何心梗会缠上年轻人”等话题频频冲上热搜,引发公众讨论。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我国35-54岁人群心梗发病率10年间增长了30%。中青年群体长期高压工作、熬夜、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加上吸烟饮酒等行为叠加,提前具备了“心梗老年人”的危险因素组合。他们对体检报告上的“轻度脂肪肝”“血压偏高”不以为意,觉得“还撑得住”,直到红线越来越多。
“30年前,我们几乎很少看到50岁之前发生心梗的患者。”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冠心病与结构性心脏病科主任杨文艺说,“但现在,我们甚至看到二三十岁的心梗病人。”
肥胖,尤其是内脏脂肪的堆积,正在悄然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许多年轻人的体检报告上,常常隐含着脂肪肝、高血压、甘油三酯升高等健康隐患。这些被轻视的健康问题,早在数年前就已埋下了心梗的隐形种子。
全职妈妈被肥胖“困住”的20年
过去20年里,李婷一直被无奈地“困”在了肥胖的身体里。
她今年49岁,身高1.63米,体重一度攀升至161斤。二十年前,她因怀孕辞去了工作,开始全职照顾孩子——深夜哺乳、凌晨换尿布、白天做家务,睡眠被切割成碎片,压力如影随形。体重像失控的电梯,从产前的120斤一路飙升,再也没能降下来。
“我是川渝人,平时就喜欢吃回锅肉、卤菜、烤脑花这些,我感觉根本控制不住自己。”谈起饮食习惯,李婷有些无奈。高热量的家乡美食,成了她难以抗拒的诱惑。
李婷回忆起过去,衣服从M码换到L码,再到XL码;照片里的脸越来越圆;爬个三楼就气喘吁吁。“我知道自己胖了,但每天忙于柴米油盐和孩子的事儿,哪有心思管这些?”
肥胖带来的最直接问题是脚踝的疼痛,尤其是长时间站立或走路时,疼痛让她的活动变得越来越受限。虽然骨科医生建议她去游泳减重,但她并不会游泳,“连运动的起点都很难迈出去。”
去年,李婷开始频繁感到头晕,偶尔还会心悸胸闷。她终于决定去医院检查,体检结果显示,她的血压高达150多,同时伴有高血脂和胰岛素抵抗。医生告诉她,肥胖才是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医生明确表示,如果不减重,李婷的健康危机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杨文艺主任解释,肥胖导致心血管疾病并非肥胖本身,而是它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体重增加后,交感神经容易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这部分人多半血糖有问题,甘油三酯升高。这些因素导致他们更容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心血管疾病。”
在面诊完医生后,李婷再一次意识到,减肥不再只是外形的烦恼,而是关乎她能否避免心梗等心血管疾病的核心问题——丈夫因为心梗被送进ICU的场景,至今仍让她后怕。虽然丈夫因为抢救及时,搭了心脏支架“捡回一条命”,但那种在生死边缘徘徊的恐惧,她永远不想再经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心血管疾病被视为一种主要影响男性健康的疾病。事实上,女性心血管疾病不仅包括与男性类似的传统危险因素,同时性别特异性危险因素、认知不足危险因素等,需要额外关注 [1] 。
于是,在医生的建议下,李婷决定开始使用双靶点减重药物,并配合饮食和运动的调整。她把8月28日定为“人生新起点”的时间点,迈出了减重的第一步。
三个月不到,李婷的体重有了显著变化,“双下巴都没有了”。这个变化让她既惊讶又欣喜。最让她惊讶的是,尽管食欲显著下降,她却并不觉得饿,身体依然充满活力。减重后,脚踝的疼痛消失,她每天的运动步数比以前增加了许多,并开始尝试骑自行车和做普拉提,活动量大大增加。更令人振奋的是,复查时,她的血压、血脂和血糖指标都恢复了正常,身体感觉也焕然一新。
济南市历下区龙洞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患者正等待就医。(新华社/图)
到现在为止,李婷的体重一直稳定保持在135斤左右。“感觉像是换了一个人。”李婷前不久约自己的老同学出来吃饭,对方差点没认出她。
“我不再看重穿多少码,而是能不能不走父母的心梗老路,不让孩子在ICU门口等自己。”
一次成功的减重,似乎“重启”了一位中年妈妈的生活,也避免了未来的一系列风险。
杨文艺主任指出,肥胖的危害并不仅仅体现在外观的变化,它通过多种生理机制直接影响心血管系统。内脏脂肪通过分泌多种活性物质,如脂肪酸、炎症因子等,直接影响心血管健康,使得肥胖人群常伴随高血压问题,血管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特别是心梗的风险。
那些“看起来”不胖的高危人群
比起全职妈妈李婷,事业有成忙忙碌碌的张磊,离“肥胖”的风险,似乎更远。
公司里每个人都知道张磊“有点胖”,但又很少有人会把他和“肥胖”挂钩——包括他自己。
42岁的高级白领,170厘米的身高,“巅峰”体重达到178斤——珠圆玉润,但看起来似乎又还匀称。BMI指数27,正好站在“超重”和“轻度肥胖”之间的门槛上,让人嗟叹,却又仿佛无伤大雅。
20年的职场打拼,张磊的工作干得风生水起。身为市场经理,他永无休止的商务应酬,也少不了深夜加班和频繁的外卖——经年累月的酒精摄入,以及重油重盐的餐食,把大学时120斤的偏瘦小伙,一点点变成了身形圆润的大叔。
“可能年纪上来了就这样吧。”张磊和无数同龄人一样,渐渐“学会”了与日渐臃肿的身体共处。而每年体检报告上的“轻度脂肪肝”,同样没有引起他的警觉。张磊和身边的同事一样,从未把这一当代职场人体检报告上司空见惯的“箭头”当回事。
“微胖”的体态之下,他的腰围在悄无声息地扩展,直到裤子越来越难扣,他才真正意识到体型变化已不容忽视。
大量脂肪堆积在腹部,“包裹”着心脏,也在悄悄影响着心血管健康。(视觉中国/图)
直到今年8月的一次体检,红灯终于亮起。报告显示,张磊的脂肪肝指数达到330,属于重度脂肪肝。而血压偏高的指标和家族高血压史更是敲响了警钟——医生的话很直接:“你这不是胖不胖的问题,是要不要命的问题。”
其实身体早就发出信号了——爬楼或走长路时,胸口就有沉重感,心跳加速、呼吸不畅,甚至会出现胸闷。有时他会担忧,但很快,接踵而来的工作,便淹没了“看医生”的念头。
重度脂肪肝的指标,终于让张磊走进了医院。而医生的建议则很简单——无论是肝脏,还是心血管问题,都直接指向“肥胖”这个焦点。“只要体重降下来,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张磊意识到,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们有着同样的体型问题——看起来不算那种吓人的“肥胖”,但大量脂肪堆积在腹部,“包裹”着内脏,也在悄悄影响心血管健康。“以前有一个误区,觉得‘胖’这件事,最多是个不太健康的身体状态,不能算病。但医生明确告诉我,这是病,不仅要用心去治,也可以用医疗手段去干预。”
事实上,张磊不是没有尝试过减肥,但马不停蹄的工作节奏,和聊胜于无的效果,让他的每一次努力都无疾而终。他曾经坚持了一年,严格控制碳水摄入,增加运动量,结果体重没降多少,身体却疲惫不堪。
今年9月,在医生的建议下,张磊决定开始尝试科学减重。医生给他开的是一种双靶点减重药物,既能帮助减体重,对身体代谢也有好处。接下来,他严格遵循医生建议,使用药物配合合理饮食与适度运动。
市民在杭州市拱墅区文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重管理门诊就诊。(新华社/图)
在坚持两个月的科学体重管理后,张磊整个人的健康状态都比以前好了很多,体重也回归到了140斤。久未见面的朋友在见到他时,第一反应是“整个人瘦了一圈,尤其是肚子小了”。张磊自己也明显感受到,爬楼、喝酒后,身体负担轻了许多,曾经的压迫感几乎消失。
事实上,张磊的故事,几乎是当代中国中青年肥胖状况的典型写照。
杨文艺主任指出,腹型肥胖(腹部脂肪堆积)在早发心梗患者中比例显著偏高;这类患者往往合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形成代谢综合征,共同推高心梗风险。
“那些看上去不算太胖,但腰粗、有脂肪肝的人,是典型高危人群。”杨文艺主任强调。
中国人独特的“胖法”——BMI不高,内脏脂肪却超标。根据专家共识:腰围与血脂异常风险呈现明确的“量效关系”,腹型肥胖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腰围正常者的4倍以上 [2] 。
“所以,在BMI之外,我们现在也更关注腰臀比。”杨文艺主任介绍,这或许是腹型肥胖更直观的参照,也能简明地提示健康风险。
对于像张磊这样的中年人来说,减重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把自己从高危名单上划掉。毕竟,“看起来还行”和“真的没事”,中间隔着的可能是一场心梗。
从单靶点到双靶点:一场悄然开始的健康革命
在过去几十年中,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肥胖和相关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公众健康管理中日益凸显的议题。从多位中国企业家因心梗离世引发社会关注,到近期美国将肥胖和各种慢性疾病列入拒绝外国人申请美国签证的理由,这些现象都反映出肥胖及其相关健康风险正在受到广泛重视。
数据更是触目惊心。国家卫生健康委面向公众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 [3] 。而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达3.3亿 [4] 。
信达生物制药集团综合管线首席研发官钱镭博士认为,面对这种局面,单纯依靠治疗并发症显然不足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挑战,从源头切入,特别是通过体重管理和内脏脂肪控制,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随着药物研发的进展,减重药物的应用已成为长期体重管理领域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特别是新型减重药物明显的疗效和较好的安全性,以及减重以外的代谢和心肾获益,为临床带来新的突破,这类新型减重药物包括单靶点激动剂和双靶点激动剂等 [5] 。
“我们现在对于体重的管理正处于一个变革时期。”杨文艺主任介绍,“双靶点药物在降血糖、降血压、控制体重等方面的作用都优于以前的单靶点药物。不仅能够带来心血管风险的下降,还可以减少心梗和脑梗的风险,这也是我们临床药物研发的一个方向。”
以玛仕度肽为代表的双靶点药物,作为全球首个获批的GLP-1/GCG双受体激动剂 [6] ,关注中国人群的健康管理需求,不仅能显著减轻体重,还能有效减少内脏脂肪、缩小腰围、降低肝脏脂肪沉积、改善肝功能及降低血尿酸水平 [7] 。
以玛仕度肽为例,“我们发现通过同时激活GLP-1和GCG两个受体通路,在降低胃肠道反应的同时,能够放大减重效果,从行业发展来看,可以说是减重药Pro版。”杨文艺主任指出。这种双靶点策略,为体重管理和代谢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信达生物对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干预布局,正是响应这一社会健康需求的创新之举。信达生物不仅在传统的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等领域进行药物研发,更将肥胖作为多病共源的起点,提出通过控制体重来同时改善其他心血管和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随着中国社会慢性病负担的加重,信达生物的药物研发方向不仅是响应当前的健康需求,更着眼于“健康中国2030”战略中提出的“治未病”理念。通过推出长效制剂,信达生物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治疗方式,减少药物使用的频率,提升患者的依从性。此外,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问题,信达生物也在开展相关临床研究,填补这一治疗空白,旨在提供更多系统性、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规范化的慢病管理体系需要药物、生活方式干预和医生指导相结合。(视觉中国/图)
在杨文艺主任看来,规范化的慢病管理体系需要药物、生活方式干预和医生指导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药企、医生、科研机构以及媒体共同努力,帮助公众建立“肥胖-心梗-慢病管理”的完整认知链条。只有这样,才能让公众不再将减重药物单纯视为“瘦身神器”,而是作为心血管疾病预防的一部分,进入长期健康管理的视野。在新的标准下,肥胖不再只是数字或体型,而是健康与功能的反映。
“如果把每一次体检报告上的轻度脂肪肝、略高的血压,都当作一次健康警告,也许我们就能少一条刷屏的心梗新闻,多一个走出ICU的中年人。”
参考来源:
[1] 汤云霞, 黄翯. 女性心血管疾病现状及性别特异性危险因素分析[J].心电与循环, 2024,43(6):544-549.DOI:10.12124/j.issn.2095-3933. 2024.6.2024-6066.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 心血管疾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S/OL]. (2025).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2024). 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EB/OL]. 取自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12/content_6994155.htm
[4] 刘明波,何新叶,杨晓红,等.《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要点解读[J].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5, 30(04):384-399.DOI:10.3969/j.issn.1007-5410.2025.04.006.
[5]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4,40(07):545-564.
[6] 心血管代谢联盟,心血管疾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2025)[J/0L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2025,8:e1000195(2025-11-07). http://www. cvjc. org. cn /index.php/Column/columncon/article_id/375. D0l:10.3760/cma.j.cnl16031.2025.1000195.
[7] Ji L, Jiang H, Bi Y, et al. Once-Weekly Mazdutide in Chinese Adults with Obesity or Overweight. N Engl J Med. 2025 May 25.
(文中患者故事为真实人物案例,为保护患者隐私,患者李婷、张磊均为化名)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