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星星点灯,汇成银河:一家企业的长期主义公益哲学



速读:2024年11月6日,“星星点灯”公益计划广东站走进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千禧小学,孩子们在《消保知识进课堂》互动环节,积极参与。 她真心希望孩子们能越来越好,也欢迎更多类似的公益项目进入学校。 在活动现场,许陈涛会从细微处捕捉孩子们情绪的变化。 2016年,在福州市仓山霞镜小学“星星点灯·乒乓伴你行”活动现场,樊振东和孩子们互动。 其中,领悟社会支持是留守儿童感受到的来自外界的关爱。

“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张小小日记本上的这句话,像一根针在许陈涛的心上猛地扎了一下。

父母外出打工的张小小面对突然闯入自己生活轨道的许陈涛,并不胆怯。这些穿着黄色上衣的志愿者和老师一起,给他送来文具和零食,也给他单调乏味的日常抹上一丝甜蜜。

当被问及“有什么兴趣爱好”时,张小小不假思索地回答“写日记”,并大方地加以展示。给看日记,这可是父母都难有的“待遇”。可现实就是这么奇妙。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像一束阳光撞进心房,让人不由自主地打开心扉。

回看十五年中英人寿“星星点灯•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计划”(以下简称“星星点灯”公益计划)的“长跑”之路,许陈涛的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张小小,他们的笑容像阳光般明媚,照得他心里暖暖的。每一个人都能被照亮,再借着光,去照亮别人。

2010年,“星星点灯”公益计划志愿者为福州市闽清井后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带来“梦想”课程分享。

让幼小的心灵不再流浪

许陈涛人生第一次感觉自己像个“明星”。那是2010年的时候,他们刚准备离开学校,就被孩子们团团围住。孩子们高举着笔和本子,让他们签名留念。

当天,他们给孩子们上兴趣课,还一起在操场上唱歌跳舞。过程仅有几个小时,可他们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准备。“当时选的学校,留守儿童占比超过90%。”许陈涛说,“我们提前到学校调研,跟校长说明需要怎样的活动空间、开展什么形式的活动,寻求他的支持。”

留守儿童的概念,最早由《瞭望》杂志在1994年提出。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是1550.56万。数据背后是一个个16岁以下、连续三个月以上由农民父母托留在户籍地家乡,通过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的儿童。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生育制度》一书中提出三角家庭模型,即父、母、子女形成的社会结构。这既是最稳定的,也是最容易破裂的。父母一方的角色长期缺失,将大大削弱家庭的养育功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的加剧,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频频引发社会关注。

“天苍苍,野茫茫,幼小的心儿在流浪,亲爱的爸爸妈妈……远离祖祖辈辈生活的故乡,千里之外打工忙。”听着张小小声情并茂地朗诵这首《留守儿童之歌》,许陈涛感慨万分。“父母在外赚钱,留守儿童在物质上其实不比村里其他孩子差,只是比较缺爱。我们的力量是微薄的,但如果能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就是举办公益活动最大的意义。”

在活动现场,许陈涛会从细微处捕捉孩子们情绪的变化。有一年,他们邀请乒乓球奥运冠军樊振东进校做裁判,看孩子们切磋球艺。此前都被大家看好能夺冠的林浩浩同学只拿了第二名。作为比赛主持人的许陈涛看到他眼里的失落,就提议让他跟樊振东拥抱并合影。林浩浩的难过瞬间就烟消云散。

2016年,在福州市仓山霞镜小学“星星点灯·乒乓伴你行”活动现场,樊振东和孩子们互动。

如今,林浩浩已步入大学殿堂,仍对当年的比赛记忆犹新。“我不仅从樊振东哥哥身上学到为了目标努力进取、奋力拼搏的精神,也从志愿者身上感受到善良和温暖。”

这样的精神养料为留守儿童的成长土壤厚植了安全感和自信心。《留守儿童安全感研究》一书指出,留守儿童心理安全感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支持的影响。社会支持包括客观社会支持与领悟社会支持两个方面。其中,领悟社会支持是留守儿童感受到的来自外界的关爱。

这也是许陈涛参与的“星星点灯”公益计划的初衷,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关爱,进而弥补父母外出打工造成的亲子疏离感,让幼小的心灵不再流浪、有处安放。每个孩子都像一颗星星,每位志愿者也像一颗星星,星星守护星星,点亮漫天繁星。

“真的假的?不会收钱吧?”

当梅家辉初次听闻“星星点灯”公益计划要给学校捐建关爱小屋时,冒出的第一个念头是:“真的假的?不会收钱吧?”在确认不用学校掏一分钱,只需提供一个闲置的活动空间后,他感叹道:“这真是件大好事!”

自1999年起就在乡镇小学工作的梅家辉,从基层教师一步步走上学校管理岗位,始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保持关注。据他观察,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孩子比父母一方在旁照顾的,负面情绪会多一些。因此,学校会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尽量留一个在家照顾孩子,或跟孩子保持规律性、高频次的互动。

关爱小屋的建设,让留守儿童多了一个情绪的释放空间。通过设置阅读、涂鸦、体育器材、多媒体娱乐等功能区,配备图书、文具、玩具等物资,关爱小屋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课外阅读、休闲娱乐的场所。

梅家辉还在关爱小屋旁边开设了心理健康室,让情绪无法自我疏解的孩子们能进一步得到指导。在他看来,小学阶段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期,是其看见、理解、接纳自己的成长期。“星星点灯”公益计划的开展为留守儿童排解身心压力开辟了一个新渠道。

同为乡镇小学教师的唐梅自2000年工作至今,对第一次带领孩子们踏入关爱小屋的场景印象深刻。“他们第一次看到这么多课外书,特别兴奋。”看着两眼放光、笑容洋溢、东摸摸西摸摸的孩子们,唐梅也很高兴。

长期在教育一线工作的她,深切感受到现在的留守儿童缺乏的不是物质上的丰盈,而是精神上的滋养。当下,手机依赖是非药物成瘾的主要现象之一,且呈现低龄化现象。长期的亲密关系缺失和家庭教育缺位,会让孩子们更容易将手机视为获取情绪价值的重要工具。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对全国10个省区市的6000多名学生及其家庭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缺乏温情教育方式、缺乏社交能力、缺乏压力应对能力及自我认同度低是青少年沉迷网络的主要原因。而这些也是让唐梅忧心忡忡的现实问题。隔代监管的有效性难以保证,留守儿童的手机使用时间往往高于非留守儿童,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更高。

2016年,“星星点灯·乒乓伴你行”活动在孝感市邹岗镇中心小学开展,孩子们一起在关爱小屋做手工。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转移留守儿童对网络的精神寄托,引导他们在面对学习和生活压力时掌握更多元、更健康的方法,正是“星星点灯”公益计划在新时代的责任和担当。

在与志愿者面对面的互动中,留守儿童发现真实世界也有不输给网络世界的精彩。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公益课程设计,让孩子们在富有人情味的氛围中重拾美好。在捐建关爱小屋的同时,“星星点灯”公益计划与时俱进地响应教育者的需求、满足孩子们的追求,让星星对星星的守护之约不落空、不失效。

据唐梅介绍,因“星星点灯”公益计划得到去大城市游学机会的孩子们,回到学校后对自己的能力更加认可、对未来也更有信心。她真心希望孩子们能越来越好,也欢迎更多类似的公益项目进入学校。“当了二十多年的老师,肯定也有累的时候,但和孩子们在一起,还是蛮幸福的。”

星星点灯,汇成银河

作家周国平认为,幸福是活得有意义的鲜明感觉,一切美好的经历必须转化为内心的体验才使人幸福。江志超每次回想起与孩子们一首接一首合唱歌曲时,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

连续12年以“星星点灯”公益计划志愿者的身份进校,江志超说:“每一场公益活动,就像我们给孩子们种下的每一颗梦想的种子,我们每一个人付出的真心和关爱,就像点点星光,聚少成多、形成光环,照耀孩子们的心田。”

他希望能将更多的关爱送给更多需要被爱的孩子。王宣梅对此也深有同感,她持续做了8年的志愿者,见证了许多原本内向腼腆的留守儿童在外界的关爱下,重新发现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获得展示才艺和专业学习的机会。“当我从孩子们脸上看到希望的光芒时,我觉得做再多都是值得的。”

如此善行义举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她的两个孩子。他们经常力所能及地参与学校乃至社会开展的公益活动。“我们都愿意做孩子们的星星,为他们点亮前行的道路。”王宣梅说。

西方有句谚语,“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点燃、鼓舞、唤醒孩子们对美好的向往,在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之余,培养良好的品格和适应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乡镇小学教育者罗清华所言,“让孩子们成‘材’,先得让他们成‘人’。”

而扎根乡镇小学教育一线多年的谭小兵认为,“星星点灯”公益计划开展的系列主题公益活动,往往跟学校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丰富多彩的兴趣课程是对孩子们知识库的一种补充,不仅扩大了他们的视野,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融入和服务社会。

“星星点灯”公益计划由中英人寿于2010年发起,已经持续开展15年,截至2024年,累计捐建关爱小屋44所。2000多名志愿者的公益足迹遍布全国18个省市,志愿服务时长总计超过88600小时,帮扶乡村儿童超过16.7万名、救助大病儿童114名。

据了解,“星星点灯”公益计划脱胎于中英人寿的英方股东英杰华集团的“Street To School(从街道重返校园计划)”,在吸收其运营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加以创新,并得到中方股东中粮集团及中粮资本不遗余力的支持。在中粮集团、中粮资本和英杰华集团的高度重视下,作为双方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彰显,“星星点灯”公益计划持续创造社会价值。

若从时间维度上看,“星星点灯”公益计划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探索阶段从2010年到2012年,以捐建关爱小屋、捐赠配套物资为主,以志愿者开展兴趣课程为辅,同时拍摄了微电影《守望的天空》、录制了主题曲《梦想的翅膀》,还举办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坛,发布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指数”白皮书,等等。

第二个成熟阶段自2013年至2022年,每年设置一个全国性的同一主题,譬如,2013年的绘画大赛、2014年的研讨会、2015年的儿歌征集等,围绕美术、科技、体育、音乐等方面,通过现场比赛和网络投票相结合的方式,邀请学者、歌手、演员等作为嘉宾参与活动,与此同时,链接更多的公益组织和企业资源方,共建共塑平台型、体系化的志愿服务模式。

2024年11月6日,“星星点灯”公益计划广东站走进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千禧小学,孩子们在《消保知识进课堂》互动环节,积极参与。

第三个延展阶段从2023年至今,主要聚焦大健康主题,关注营养健康、心理健康等更迫切、更隐秘的需求。比如,2023年不仅开设了营养科普课程,还为患有血液及肿瘤疾病等大病儿童捐资赠物;2024年正值活动开展十五周年,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产融协同、赋能业务”的“四位一体”模式开展体系化升级,围绕心理健康主题,与当地政府、公益组织、爱心企业等多方协作,共同赋能乡村振兴,并邀请专家给乡镇学校的老师上培训课,同时面向孩子们开展绘本共读等活动。

看得远,也要跑得远

梳理上述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星星点灯”公益计划至少发生了三个转变——由物质捐赠转向精神滋养为主,由追求多元化主题转向大健康领域,由发起方为主力转向多个合作方协力。

这样的转变背后有两大原因。一个是社会的变迁,随着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关爱小屋等硬件设施吸引力不复从前,而对手机的依赖加剧精神上的空洞感,围绕大健康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无疑更符合孩子们的实际需求。

另一个是项目的精进,基于前期开展的情况和反馈,不断自我优化,通过渐进式调整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发起方能以开放思维寻求更多社会力量的合作与支持,进而弥补能力上的短板。

作为“星星点灯”公益计划的发起方,中英人寿以“I_C.A.R.E.(关爱)”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Care in Every Home(关爱万家)”为企业愿景。在15年的公益进程中,“星星点灯•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计划”的志愿者以中英人寿的员工为主。他们在一个个关爱小屋的搭建、一场场兴趣课程的开展、一次次面对面的正能量输出中,对“I_C.A.R.E.(关爱)”有了更具象化的理解,并身体力行地向外传递光与热。

此外,“星星点灯”公益计划也对外招募来自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其中,年龄最大的志愿者是一名71岁的退休女教师,在上兴趣课之余,她还为孩子们绘制了一幅国画作品。来自天南地北的志愿者因同一个“关爱”理念而汇聚在一起,他们与孩子们的相处时间仅有几个小时,对彼此的影响却长达一辈子。

2010年中英人寿发起“星星点灯”公益计划,如今已经持续开展15年。

15年的持续付出,使志愿者对公益价值的认知产生了进化,又反过来促进了实践上的精益求精。在许陈涛看来,公益与保险一样,是一份人与人彼此连接的事业,在公益活动中收获的能量,让他更有同理心和责任心去理解和服务更多的人。“我相信,带着孩子们的梦想与期待,我们将走得更远。”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公益亦是如此,一颗星星照亮另一颗星星,一个人连接另一个人,一群人影响另一群人。星星点灯,汇成银河,人心向善,爱洒乾坤。

以人为本,商业向善,造福社会。“星星点灯”公益计划的持续开展,正是中英人寿所遵循的商业向善思想的具象化体现,通过企业的发展和公益的实施,让赋能与利他从愿景走向现实。

中英人寿秉持长期主义,彰显着“好公司”的定义,不改初心,坚持寿险本质,传递爱心与善意,并持续回馈社会、承担社会责任。

一个公益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主办方的前瞻性战略眼光,也少不了执行者的精进式无私奉献,看得远,也要跑得远。沿着15年的漫漫时光,中英人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长期主义公益哲学,运用远见思维,兼以长跑效应,在持续性、创新性与引领性上不断发力,为企业塑造公益品牌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参考范本。

(文中张小小、林浩浩为化名)

主题:留守儿童|许陈涛|张小小|孩子们|公益|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