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成都国际摄影周《合成生态》展览预告
随着疫情的结束,全国各地不同形式的艺术展览活动开始“喷涌而出”,层出不穷的艺术作品在展览中纷纷亮相,这番热闹的景象是否一如既往的真实,还是大家在用一层轻薄如纸的面纱掩盖事物本身?身为艺术创作者及策展人的他/她们,又是如何面对和看待这番景象的呢?我们一起往下看~
陈伟才:这几年展览关注的比较少,现在关注的比较多的是刚从院校毕业没多久并且选择做雕塑的青年人的作品。不是说自己不想去看,而是期待变少了。重复的艺术家和重复的参展作品,这是我所观察到的,所以自然就没什么期待了。艺术本身是一种态度,但现在很多人都没什么态度可言。
陈伟才《漂泊公园:暂时的水,临时的浮萍》
另一个我看到的现象是,由于这几年疫情的关系,大家都处于一个脱离“现场”的状态。只能各自在工作室“闭门造车”,我觉得这也没关系。但有的艺术家不仅脱离了“现场”,还脱离掉了“自我”,就像欢姐之前定的一个主题:打动。打动谁呢?连自己都打动不了。但这种作品可能也是在满足某种需要,总而言之情况很复杂,没办法描述得很具体。
陈伟才《漂泊公园:暂时的水,临时的浮萍》
赵欢:我很同意陈伟才老师所说的,原本想着在疫情期间,大家都处于“闭门造车”、思考创作的状态,展览现场应该会呈现出比较有冲击力,感染力的作品,可很多作品呈现出来一种很游离的状态,就好像跟整个世间无关一样,甚至跟艺术家本身也无关,缺少那种有温度或可以让人意犹未尽的展览,常感概现实比艺术要生猛太多。
C.sth《撰》2023
文豪:今天的语境下,我觉得“闭门造车”要比“抱团取暖”好的多,至少在艺术的态度上更独立,更有立场。身边有一些朋友在工作室做着自己的事,创作状态很好,展览的机会很少,看似在闭门造车,脱离了展览现场,其实艺术生产的的过程就是一个“闭门造车”的过程,他首先面对的是自己。
今天有很多的“在场”或者说“现场”,我觉得那个更像表演,面对大众的一场秀,真正的在场其实很少,“闭门造车”的那个现场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在场呢?今天有很多的“抱团取暖”,你看不出来他们在做什么,没有学术,也没有态度,也不涉及问题,仔细看,更多的是一种资源垄断,不断的重复,不断的垄断,真正思考艺术,真诚的在做艺术的人是没有出口的。
《2023泡沫系列》文豪 泡沫 2023
C.sth何琳琳:从我个人的经历和感受来说,疫情结束后今年的展览活动很多,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看得“快”了,不像以前我在现场空间里可以待很久。目前为止看的展览,以及了解到的相关资讯,现在能想起来的只有两件作品很打动我,与自己的境遇心境契合,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其中一件就是陈伟才老师的装置作品《浮萍》,我当时在现场和陈老师交流,了解到他做的作品使用的容器是跟在艺术空间所在的整栋楼里的人征集借来的,想问下展览结束后都还回去了吗?
陈伟才:有一些还回去了,有一些都找不到了,所以还一直保留着,这个点也让我感触很深,当时那个展览的展出时间只有两个月不到,但没想到人员的流动性这么大,这就刚好贴合我当时展出的作品《浮萍》所表达的内容,每个人都像浮萍一样,一直在不停地漂浮游走。这个“借东西”的过程回想起来还是很有意思,在之后的作品中我可能会从其他的角度和维度继续去延续和尝试。
C.sth王鹭:我本是学设计出身,但看展览看了很多年,之前我还经常去看展览,今年都不怎么去了,因为看到最后越来越失望…看到之前喜欢的艺术家们从国内百花齐放的艺术环境中脱颖而出,再到走向更大的舞台释放自己的光芒,然后再到今天的社会环境之下,大家对于创作开始有了取舍,或是走到了其他的分支上去…好的作品当然也有,只是可能需要我们自己去“钻头觅缝”地寻找了,可能三到五个月里才遇得到几幅好的作品。我们今天获取信息、资讯的工具太发达了,比如现在很多人都是完全借助AI这样的工具去创作,作品从表面上看或许很抓眼球,但因为没有独立思考的成分在里面,所以在他/她的作品里,感受不到温度的存在,始终缺少了一份感动,更不要说去打动观看作品的人了。
C .sth 张云绮:我现在跟朋友聊天经常会说“诚恳”这两个字,就是感觉现在诚恳的东西越来越少,之前跟朋友去看一个展览,看了十五分钟就出来了,朋友问我是不是不该叫我来看展览,我自己的感觉就是没看到打动我的有那份“诚恳”的态度在的作品,很多作品一看造价就很昂贵,介绍也是长篇大论,但也只仅限于此,感受不到别的东西。
C.sth 《两个洗手台》新物种展览现场 2021
但是也不能完全责怪于艺术家,有些受到环境影响,可能每天在这个环境下接收到的信息太庞杂了,有很多好与不好的东西都吸收进去了,比如别的艺术家的风格、表现手法,在不知不觉中就好像刻在自己的DNA里了,自己做出来的作品里总有别人的影子。
C.sth赵欢:大家说到观展的感受,这一年我自己感觉是现在很多展览和艺术家,都在借用现在的流量平台去推销自己,用频繁曝光,获得更多的关注,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不了解艺术的观众,很多人现在都以流量的大小来评判一个展览和艺术家的质量了,流量大的就是好的,流量小的就几乎不去关注,艺术本身已经不重要了,很多没有流量支持的好的展览和艺术家,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慢慢被掩盖下去了。
C.sth王鹭:刚才听几位老师在讲的时候我也有同样的感受,就是为什么我们第一次看很多作品的时候,总感觉之前看到过,在短视频软件上刷到过,现在很多自媒体用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把一个艺术家长达几年的创作经历和做出来的作品讲完,虽然短视频内容对我们来说并不是完全都是不好的,但在这个方面确实有反作用力的存在,我觉得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更需要具有在地性、更遵从内心的、崭新的展览形式和作品产出,以此去突破这样的现状。
C.sth 《两个洗手台》新物种展览现场 2021
说到AI,我其实一点也不排斥,因为它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让人类真的向前跨了一大步,所以我们不要去排斥它,应该学会更好地去利用它,去思考如何让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借由AI这个工具探索和创作出新的展览形式和作品。
赵欢:我们要做怎样的展览?其实邀请大家一起来参与这次成都国际摄影周上我策划的展览:《合成生态》时,最初也是有担心的,不想做成形式大于本体的展览。之前跟几位艺术家也一起探讨过类似的问题,其实大家也很谨慎,担心也成了别人眼中的拼凑性展览,后儿想想,视觉艺术本来就应该有各自独立生态的存在,也不必那么的精致,可以有的拙,也有一种态度。只能希望通过多元、独立、真诚的作品,让观者能够带着探讨走进来。
网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我们在看到更宽广的世界的同时,Ai在大数据的信息收集下,为我们营造出了许多平滑世界的美丽的假象。一个人,一幅作品,一件事…那些原本的真实,在精美的包装、私欲的操控之下,一层一层地被掩盖起来。从艺术领域受到的影响来看,更重要的其实是从中窥见了如今这个世界对于真实的渴望,每个人看似都在追求美好的事物和生活,但内观自己的内心时,是否真正的感受到了美好与爱呢?撕开那些没用的包装纸,卸掉自己的分别心,当你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看见真实,去看见纯净的美好与爱时,你收获到的远远不止如此…
第二届成都国际摄影周
2023.12.31 — 2024.03.15
展览地点:成都市美术馆B馆:B7、B8
策展人 :
赵秀文 赵欢 郭际
学术主持 :
许晟
参展艺术家 :
Anarkhos(朱明、杨又铭、陈珂)、C.sth艺术组(赵欢、王鹭、张云绮、何琳琳)、陈尘、陈春林、陈伟才、陈献辉、崔善生、戴劲、董林、冯飞飞、郭海宁、何海洋、贺鹏、洪桥堃、胡瑞&李旻玥,卡布、黎光波、李雪群、刘珂&晃晃、骆丹、彭薇、秦晴、唐了、王雪翰、文豪、谢晚词、尹相启、尹韵雅、袁野&张艺馨、张益宁、周雯静、周颐、翟羽佳、朱京英 参观预约:请于12月31日起在“成都市美术馆 ”公众号预约“第二届成都国际摄影周”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