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漂绿榜(2024
“漂绿”,英文为“Greenwashing”,通常与企业自我标榜的误导性声称相关。在《剑桥词典》中,其释义为企业夸大自身环保行为,并误导消费者信以为真。
南方周末在2009年将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公共媒体视野,至今已发布10期中国漂绿榜。
今天,是中国漂绿榜第11次发布。
南方周末绿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黄思卓 崔慧莹

漂绿,会降低消费者对绿色企业、绿色产品的信任,破坏市场中真正的可持续努力。 (农健/图)
“中国漂绿榜(2024-2025年)”评选说明 “漂绿”,英文为“Greenwashing”,通常与企业自我标榜的误导性声称相关。在《剑桥词典》中,其释义为企业夸大自身环保行为,并误导消费者信以为真。
例如一些企业,通过广告语、绿色包装、大自然图像、概念产品来传达环保理念,但实际上并没有做出真正的环保行动,甚至出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这些企业就是在漂绿,会降低消费者对绿色企业、绿色产品的信任,破坏市场中真正的可持续努力。
南方周末在2009年将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公共媒体视野,至今已发布10期中国漂绿榜。2025年11月,南方周末绿色研究中心梳理全球多个国家/地区的监管政策 (详见附件) 、学术研究,并征询专家学者、消费者意见,推出6项鉴别漂绿的原则。
鉴别漂绿的六项原则 1. 是否避免笼统声称
企业应避免做出一般性的环境声称,如仅提到“环境友好”“绿色产品”“可持续”等,但没有给出具体的说明和解释。
漂绿举例:包装上标注为“绿色产品”,但未说明包含哪些绿色指标、数据。
2. 是否明确
环境声称应当明确,可参照以下原则:
√不避重就轻,不得故意遗漏、隐藏或缩小产品的环境影响。
√不以偏概全,若环境声称仅针对产品或包装的一部分而非整体,则应明确指出是哪一部分。
√不牵强附会,在使用视觉元素时不应给人错误的印象,不使用看似值得信任的图像。
√具有“比较”公平,数据表达不得夸大。
漂绿举例:一款产品的包装仅使用了10%的回收塑料,但宣传语是“包装由回收塑料制成”。
3. 是否覆盖全生命周期
环境声称应考虑产品的原材料获取、生产、流通、消费和废弃等全生命周期。若环境声称仅适用于部分环节,需明确告知消费者。
漂绿举例:一款电子产品仅在生产环节碳减排33%,但宣传语是“碳排放量减少33%”。
4. 是否有证据支持
环境声称不能自说自话,应有准确的、可再现的、及时更新的证据。
漂绿举例:某产品标注“碳中和”,但第三方认证证书已经失效。
5. 是否存在重大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行为
遵守法律法规是企业的底线,企业不宜明面上享受绿色金融、税收优惠或是声称获得绿色称号、奖项,暗地里却因重大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行为而受罚。
漂绿举例:一家“绿色矿山”企业在开采中因违法占地被罚款,罚金达百万元。
6. 是否选择性披露
企业应完整、可追溯地披露生态环境违法信息,避免不报、瞒报,或避重就轻披露。
漂绿举例:一家可再生能源企业在年报、可持续发展报告、官网等渠道声称绿色表现,但隐瞒了对环境有危害的信息,甚至不披露环境违法违规行为。
评选步骤 1. 评选对象
沪深港上市公司;着力宣传绿色、可持续概念的品牌企业。
2. 鉴别企业自我陈述
分析企业在报告、官网、产品、新闻中与绿色相关的表述。
重点关注企业是否加入绿色倡议(如SBTi)、获得绿色奖项(如某ESG领军企业)、绿色荣誉称号(如“绿色工厂”“绿色矿山”)。
3. 筛选被处罚/监管企业案例
国内监管情况:参考信用中国、中国市场监管行政处罚文书网、上海闵行区青悦环保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北京市朝阳区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集纳的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处罚信息,统计企业罚单,核实罚单,向企业发出调研邀请,以解释处罚的披露和改善情况。
国外监管情况:筛选全球气候诉讼数据库(Climate Change Litigation Databases)、英国广告标准局(ASA)、荷兰消费者和市场管理局(ACM)、加拿大竞争局(Competition Bureau Canada)、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ACCC)等数据库中的漂绿案例。
4. 专家评选
由来自高校、研究机构、律师事务所、咨询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的专家打分评选,得出“中国漂绿榜(2024-2025年)”。
◆评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高彧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副教授
黄溶冰 浙江工商大学教授
刘春蕾 上海青悦环保创始人
马军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创始人
王积龙 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系教授
杨波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
阳平坚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张登高 合肥市善水环境保护发展中心执行主任
张秀秀 环境法及ESG律师
三位匿名评委
中国漂绿榜 (2024-2025年) 始祖鸟 领域:运动服饰
违反原